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军情聚焦 查看内容

火箭军一级军士长为何被称作导弹兵王

2016-8-9 10:47| 发布者: 台灣獵戶人| 查看: 698| 评论: 0|原作者: 八重王

摘要: 今年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50周年。 50年来,一代代官兵把砺剑报国作为使命职责,用忠诚和智慧锻造共和国倚天长剑。在这个英雄行列里有个特殊群体:他们佩戴我军士兵的最高军衔,在精武强能、精益求精中练就一身过 ...
火箭军一级军士长为何被称作“导弹兵王”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高飞,2016-08-09


奇哉,导弹兵王,本期关注:火箭军一级军士长
今年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50周年。
50年来,一代代官兵把砺剑报国作为使命职责,用忠诚和智慧锻造共和国倚天长剑。在这个英雄行列里有个特殊群体:他们佩戴我军士兵的最高军衔,在精武强能、精益求精中练就一身过硬武艺。他们就是身怀绝技的“导弹兵王”——火箭军一级军士长。

本期《士兵面孔》,我们走近4名不同岗位的一级军士长,倾听他们成为大国长剑“金牌驭手”的精彩故事。




精益求精,方能决战决胜,神 针
下图:潘海亮,(高明俊 摄)

8cdcd42c548a1913572e36.jpg

火箭军某旅发控技师,曾获评全军首届“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大漠深处,风卷狂沙。正在执行某新型导弹发射任务的某旅官兵,因为发控台漏电流指针摆动异常急躁难安,唯独发控技师潘海亮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平静如常。
只见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指针的摆动,嘴角微微露出一丝牙白,转身向指挥员报告:电缆内部断线与屏蔽线相碰造成漏电!如他所言,操作号手在电缆接头处很快找到了故障点。连接断线,故障排除!
“点火!”随着一声惊天巨响,墨绿色导弹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官兵们知道,在数十根细如发丝的电线中,能够如此精准定位故障点,绝非一日之功。
那年,发射任务前,官兵在强化训练中发现某等效器指示灯不亮。是操作失误还是设备故障,不少人捏了一把汗。
虽说只是一个灯,但背后联着百余开关接口,故障查找难下手。谁知,负责把关的潘海亮手持万用表这里量一下、那里测一下,便果断定论:该等效器存在潜电路,特定条件下会引起正负母线通路,实装操作时并不影响任务。
结论一经验证,官兵悬着的心落了地,潘海亮也被赞誉为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在导弹专业中,潘海亮所学的控制专业最复杂。当兵的头几年,他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电子电路书籍、导弹专业理论不离手,跑电路、背原理,边学边问边动手,系统掌握了所有相关专业。
那时,他所在的发射五营刚刚组建,没有专业教室,操场、走廊、路灯下都是他学习的场所。
在战友们“走火入魔”的评价中,潘海亮开始崭露头角。2001年底,旅举办首届士官技术尖子控制专业擂台赛,他一路过关斩将夺得擂主。几个月后,又与其他9个专业擂主轮番较量,荣膺全旅总擂主。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那年兄弟单位执行一项特殊发射任务,上级抽调他担纲技术把关,一次通电操作,电表显示升压超过额定值。
“电路接通时,切换反馈电路的继电器氧化后,阻值变大形成压降,反馈电压小了,供压就大了。”在场的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潘海亮就将现象原因脱口而出。是真是假一验便知。发射场上无小事,几位专家通过对该继电器单独供电100多次,最终验证了潘海亮的结论。面对战友们竖起的大拇指,他谦虚地说:“熟能生巧!”
官兵们知道,一句“熟能生巧”的背后是他20多年的钻研和积累。入伍以来,从没停止过学习的潘海亮,除了成为“本专业精通、跨专业全通、全系统多能”的专家型士官,撰写的《平台归零技术》被推广使用,主编的专业资料被火箭军列为训练教材,还带出一批“高徒”成为导弹发射的骨干力量。

心声,成功之巅没有捷径
潘海亮
每一次处危不乱的背后是无数次通宵达旦的苦心钻研,每一次气定神闲的背后是无数次精武强能的苦练。我坚信,成功之巅没有捷径,勤学苦练才是王道。





千锤百炼,铸就战场硬功,驾 驭
下图:周德强,(刘厚良 摄)

8cdcd42c548a1913577f39.jpg

火箭军某旅发射车驾驶员,被评为“红旗车驾驶员”,荣立三等功2次。夜色如黛,大雨倾盆。密林深处,火箭军某导弹旅受领机动转进发射任务。
山路狭窄湿滑、弯多坡陡难行,“巨无霸”般的导弹战车如何顺利抵达指定地域?
“我来开路!”发射二营一级军士长周德强振臂一挥,率先登上头车。
战友都说,周德强的眼珠子比较活。果不其然,只见他前后左右几个凝视,机器轰鸣声响起,他快速切换离合,脚踩油门刹车,驾驶“巨无霸”在山谷中穿梭。
一道道沟壑、一个个急弯,都被他甩在身后,提前到达发射地域。
其实,险中取胜并不是老周的绝活。导弹发射车“一停准”,才是他千锤百炼的成果。

2013年,该旅首次千人百车跨区执行红蓝对抗任务。一次铁路机动中,上级导调组出了一个课目,周德强所驾驶的发射车需在短时间内完成2次上下平板车。
要知道,铁路机动装卸载中,发射车属于超宽超长超限装备。火车平板比发射车宽不到15厘米,发射车车头与车尾两侧车轮只有同时与平板边缘保持7厘米的均衡距离,8桥的轴心与平板末端保持1.2米的距离,才能确保重达百吨的发射车在运输途中不偏不倚、绝对安全。
别说保持如此精确的框定距离,就算让驾驶了十几年的老司机,稳稳地把偌大的导弹车开上平板就非常不易。然而,周德强做到了误差不过3厘米,从起步与平板对齐,从上平板到车停准,周德强用极为精准的力道,让发射车保持不到3公里的时速,方向盘的打转范围以毫米级进行。
最终,平板转换快速完成,列车编组按点准时发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周德强常说,“开的是导弹发射车,运的却是战斗力。”从当发射车司机第一天起,周德强就这样告诫自己,宁做十万的准备,也不出万一的失误。

周德强有着解放翻斗、东风半挂等十几种车的驾驶经验。但他深知,要想灵活掌控这个庞然大物,必须对油门、制动和方向盘的运用灵活自如。
为此,他从发射车的原理开始研究,将影响车姿态变动的每一“桥”、每一个部件都摸清吃透。为了精准掌握油门与车速,他着力练习百米测速,力道多大、车速多快、百米用时多少都要心知肚明。
为了练转弯,他在驾驶室放上水平仪,规定自己百次转弯不能超过1次偏移。最小转弯半径是多少,他在地上划上基准线,一练就是两个月,直到车辆在不同速度下过最小弯道不轧线。
如何才能让发射车准确停车?周德强在车辆的前中后3部分分别吊上3个拳头大小的铅垂,在地上划了上百个矩阵点,用以摸索制动的力道和停车的感觉。
数千次的起步、停车,再起步、再停车,如此反复训练,他脚踩制动踩到酸软无力,好几次下车时都因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每一次驾驶考核,周德强都名列前茅,战友评价他练车时达到“物我两忘”“人车合一”的境界。
战友所言非虚,数十次红蓝对抗、实弹发射、快速机动转进、暗夜战斗发射演练等大项任务,即使路程最长、干扰最多、路况最差,与同型号的兄弟单位对比,周德强所在营一直领先,营长李德先点赞:快在发射车,功在周德强,一脚刹车,对点对向一步到位。
一脚刹车、一步到位,这曾是周德强的驾驶追求,如今成了为战斗力提速的优势,对此,周德强说:“驾驶‘千金之躯’,只有永远告诫自己还不够快、不够稳、不够精准,继而千锤百炼,驾驶技术才能不断攀越新峰值。”

心声,百炼成钢须淬火
周德强
精准驾驭导弹战车,需要过硬的技术,也需要非凡的胆识。我坚信,过硬的技术来自千锤百炼的自信,非凡的胆识来自兵头将尾的担当。






持之以恒,才能终有所成,把 脉
下图:王司恒,( 李 忠 摄)

8cdcd42c548a191357d93b.jpg

火箭军某旅平台测试技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入伍时只有小学文化,如今却撰写出数十篇科技论文;“兵之初”是一名炊事员,却成为“玩转”上千台高精密仪器的“平台专家”;当初的导弹“门外汉”,却探索出十余种战法训法……
在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王司恒“破茧成蝶”的军旅生涯,成为官兵身边最美的励志故事。
明明怀揣着一个导弹发射梦,却因为长得壮读书少,王司恒新兵下连被分到了炊事班,专司养猪种菜。种菜最肥、喂猪最壮,当兵第二年就立功入党,但王司恒不满足。一天,他敲开连长的房门:我要当导弹操作号手!
看他那股认真劲儿,连长拿出几本初中课本:“你先把它们学会。”从那以后,王司恒一头扎进书本里,顺利考取士官学校,学到了心仪已久的导弹专业。
那年该旅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王司恒因上学没能参加,回来听着老班长讲发射场上的故事,他如痴如醉。“只有专业过硬,才能为导弹‘把脉’。”营长的话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当最棒的“把脉人”。
学原理、背参数、画“三路”,他一年学通本专业,两年学完导弹测试全专业,成为全旅比武竞赛的冠军霸主,当上了测试专业组组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司恒将这把火“烧”到了优化测试流程上。他发现,测试中某项操作只为了核对两个数据,却要启停一次平台,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测试。
“时间就是战斗力。”王司恒琢磨:能不能对测试流程进行优化,把这两小时去掉。通过对测试原理和流程反复推敲,他发现该项测试可以与另一项测试合并进行。经过反复验证比对,他的这一建言被采纳,此举使测试时间缩短了数小时。
收获源于丰厚的积累。官兵们评价他,平台已经“装”进他的脑袋,他就是导弹测试的“活平台”,无需上手就能精准测试,犹如“隔空把脉”。
那年,上级机关立项研究某型导弹“在最短时间完成多套平台测试”课题,王司恒成为课题组唯一一名士兵。图纸上,他一遍遍描绘着测试流程。经过研究发现,除两个项目受设备限制,只能单线运行外,其他测试项目都可以并行实施。找准了突破口,难题顺利被他攻克:增配一套设备,调整项目测试顺序,就能够同时进行2套平台的测试,大大缩短导弹测试时间。
闲不住的王司恒“越战越勇”。如何最大限度提高战斗力?他又把目光瞄向了操作号手。在一次次测试中,他逐分逐秒比对操作动作和所需时间,探索出“减员操作法”,将测试所需号位缩减了一半。
如今,在该旅,王司恒成了大家公认的最牛“把脉人”。武器生产厂家的专家评价他:操作最熟练、最正规、最让人放心!

心声,追求无止境
王司恒
作为大国长剑“把脉人”,面对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导弹仪器,决不能固步自封,而应不断探求前沿新知,关键时刻才能做到精确无误、万无一失。







爱到痴迷,方入至高境界,排 障
下图:陈少国,(程凯飞 摄)

8cdcd42c548a1913581f3c.jpg

火箭军某旅空调技师,获评阵管专业技术尖子、阵地红旗操作手。
洪水肆虐,天灾无情,人民子弟兵救灾的镜头牵动陈少国的心弦。
最近一段时间,他格外关注天气预报。数千公里外的老家湖北,暴雨如注,洪水肆虐。年近80岁的老母亲,身在家乡可安好?想起母亲,陈少国很是惭愧。自从2005年,他转了高级士官,妻子带着女儿陈可随了军,他回家的次数同样屈指可数。
陈少国重情,绝非“娶了媳妇忘了娘”。而是,转了高级士官后,他总感觉亏欠组织,一心扑在了事业上。陈少国是一名导弹阵管兵,事业在大山深处。阵管兵,就是为大国重器管“家”的兵,常年与风、水、电打交道。

1989年,陈少国一入伍就走进了莽莽大山,与大国长剑朝夕相伴。那里,到镇上20公里,距离最近的县城有50多公里。与寂寞相伴,“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对年轻的陈少国来说,增添了一分责任和坚毅。2年后,他考入士官学校学习阵管专业。
毕业后,他又回到那座大山,再也没有离开过。为练就“看家”本领,除精通本职专业外,他还先后自学《电工学》《防护通风与空气调节》《阵地技术防范》等书籍,熟练掌握配电、给排水、柴油机等多种专业,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入选了基地尖子人才库。

导弹能不能打得出去,贮存是一个重要环节。陈少国的工作,就是为导弹提供一个舒适的“家”,温湿度绝不能超标。控制温湿度,主要靠空调。一座阵地,数十台空调的运转,就是陈少国和战友们的战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阵地内必须24小时值班,不容许一丝一毫的差错。
为了心爱的事业,陈少国情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家属孩子随军后,部队在市区为他们分了一套公寓房。按照规定,每个周末,他可以回家与妻女团聚。然而,这样的团聚也是少之又少。因为一旦离开阵地,他的心里就不踏实,生怕设备出差错。

陈少国对阵地的爱到了痴迷的程度,难怪妻子说他:“我嫁给了你,你嫁给了阵地。咱这家,啥时候能团圆?”每当这时,陈少国总是惭愧地一笑。
那年,上级为陈少国所在阵地更新一批空调设备。当时,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他主动请缨,根据新设备的安装技术要求,制订出一套周密施工方案。
经过20多天连续奋战,空调机组全部安装到位,一次调试成功。经上级验收,完全符合技术标准。
去年年底,阵地设备实现了自动化监控。照理说,值班需要的兵力少了,陈少国可以松口气了。他却说:“自动化程度越高,人工化越不能丢弃。”
于是,设备维护保养成了他的“主业”。今年年初,阵地除湿设备温湿度探头突然出现故障,如果按程序报修更换元器件,至少需要1天时间。

陈少国焦急地说:“导弹健康容不得半点疏忽,修复设备一分钟不能耽误。”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他建议人工修正参数,手动启动设备。经批准后,他打开设备操作面板,一边快速进行调试,一边观察参数变化。数分钟后,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执行任务数十次,排除故障上百起,陈少国却从来没有立过功。每当连队为他请功,他总是婉言谢绝。他说:“立功的指标,应该给演训场上的战斗员。作为保障人员,提供合格的导弹是我的本职。”

心声,打赢践誓言
陈少国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正如这首歌的歌词,阵管兵的岗位,虽与寂寞相伴,但导弹腾飞的壮美弧线里,也留下我们青春的色彩。这色彩,无需军功章的映衬,却铭刻着士兵的誓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19 09:43 , Processed in 0.95096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