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文化广场 查看内容

元明清三朝的北京孔庙与国子监

2016-9-19 22:43| 发布者: 台灣獵戶人| 查看: 696| 评论: 1|原作者: 八重王

摘要: 《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称「太学、国学」元、明、清三代最高官制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孔庙相邻构成「左庙右学」之制。国子监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四年。国子为国家储备官府干部人才,监为衙门,在国子监读书 ...
元明清三朝的北京孔庙、国子监
来源:中国孔庙网。责任编辑:欢欢、刘真权



IMG_20160919_212245.JPG


《北京孔庙》
《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以 大成殿 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三进院落,建筑左右对称,主体建筑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作为我国元、明、清历代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北京孔庙在全国的孔庙实属最高规格。

自元世祖 忽必烈 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命 宣抚王 楫于金 枢密院 建 宣圣庙,祭祀 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 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
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庙。
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邻「国子监」(又称“太学”)构成《左庙右学》定制规范。
「北京孔庙」,经历代多次扩建修葺,至1916年最后竣工,遂形成北京孔庙现今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图:北京孔庙下马碑

IMG_20160919_212258.JPG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礼遇,故而在 孔庙大门 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有一座清代所设的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神权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 孔庙大门,先师门前还还设”镶嵌琉璃雕花砖八字影”壁一座,与 孔庙 以 成贤街 相隔,完善了庙学建筑制度的基本格局,更显孔庙的威严。

「先师门」(又称 欞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檁,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黄瓦红墙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
由「先师门」进入孔庙的《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 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 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地方。


IMG_20160919_204447.JPG

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孔庙的不同,因它有「碑林」,其实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凡中举人,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第一进院落的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其中,元朝3通、明朝77通、清朝118通,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

图: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是「大成门」。

IMG_20160919_204526.JPG


「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檁,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 御路石 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古时又称「戟门」,因门内左右列戟而得名。復原后使之名副其实,门内列戟二十四把,彰显出孔庙的庄重和威严。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著10枚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


IMG_20160919_205532.JPG

图:大成殿

进入大成门便是孔庙的《第二进院落》,也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裡便鐘鼓齐鸣,乐舞昇平,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重檐廡殿,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
「大成殿」,始建于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
大殿外悬掛著清康熙皇帝御笔「万世之表」的大匾,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
殿中供奉孔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的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
大殿内外高悬清代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将原来的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

「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檁,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
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参、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檁,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顥兄弟、张载、蔡沉、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整点时间可在此观看了充满古韵之风的礼乐表演,聆听了孩子们用稚嫩之声诵读的《弟子规》。


IMG_20160919_205555.JPG


孔庙「尊师」,国子监「重教」
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原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1956年重修国子监时移至此处。
石碑上篆刻著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这部石经的蓝本是清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準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

IMG_20160919_205610.JPG







《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官制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孔庙相邻,构成「左庙右学」之制。国子监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占地28000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著《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官制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意为「为国家储备官府干部人才」,「监」意为「衙门」,因此,国子监不仅仅是官府教育机构,同时也兼具主管教育管理之责,视同我们当今的教育部,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黑色的大门,黑色的柱子,八字形的外墙,体现出官府衙门特点。
进入「集贤门」,是国子监的《第一进院落》,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意为从国子监进入孔庙祭祀孔子时要怀著崇敬之情)与孔庙相通。


由南向北穿过第一进院落,便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也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黄色琉璃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这座”三间四柱七楼廡殿顶式”琉璃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在封建皇朝时期牌坊中间的正门被称为「跃过龙门」,当时只有皇帝和新科状元可从中穿过。

IMG_20160919_205630.JPG

走过琉璃牌坊,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之意。
其学有五,南为 成均、北均 上庠,东为 东序,西为 瞽宗,中为 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
国子监的「辟雍大殿」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 方型 重檐攒尖顶 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

IMG_20160919_205648.JPG

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緻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清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皇权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为了显示当朝皇帝重教兴学,皇帝经常来国子监讲学。他们在辟雍殿中对儒家典籍发表「御论」,这便是古籍所载的「临雍讲学」。
现在辟雍大殿中的復原陈列,是根据清乾隆皇帝修建辟雍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临雍讲学」时的陈设和场景復原的。

IMG_20160919_223646.JPG


「东西六堂」,是位于 辟雍 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
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现在则是改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展》的展厅。
「彝伦堂」,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自兴建 辟雍 之后,则改为 监内的 藏书处。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諭碑」,是国子监 祭酒办公 的场所。


辟雍殿后的桥上可看到一块青石上盖上了玻璃板,则是清朝时为进士三甲举行『释褐簪花』仪式的地方。『释褐簪花』时,状元郎就是站立这块石板上,脱下布衣,换上官服,由国子监的「祭酒(官职)」为状元戴上金花。从这一刻起,他们就不再是平民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台灣獵戶人 2016-9-20 00:43
清朝国子监的琉球监生教育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223


《北京国子监》的二门上仍悬挂“太学”匾额。清代以前,国子监隶属”礼部”,清代则由皇帝直接过问,国子监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

明太祖在给中书省的命令中写道:“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宜令郡县皆立学校……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清政府对官学的重视如前所述。那么清代统治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呢?清顺治皇帝在他为国子监开列的教条教规中,明确颁布了清代的教育政策:“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设祭酒、司业及厅堂等官以教之,各衙门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


国子监在清朝皇帝的直接过问及重视下,正规而严格,系统而完备。国子监内建有四厅六堂:绳愆厅、博士厅、典薄厅、典籍厅;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

四厅是国子监职官办公的地方,六堂是学生上课的地方。

国子监的职官设置为: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薄、典籍等。祭酒、司业总理学校事物;监丞、典薄、典籍为管理人员;博士、助教、学正、学录为教师。

国子监的学生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学习课程有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同时每日练习楷书600字以上。国子监学生的待遇也很丰厚:监内肄业生每人每月得膏火银二两五钱;每年的11月、12月得煤炭银五钱;衣服、被盖、文具等由政府供给;婚娶、奔丧、生病等有假期和补助;每逢大课——即每月15日的考试,则“官给膳食”“发银二钱”,逢年过节或参加重大活动亦有赏钱。

清乾隆皇帝临雍讲学后,“赐群臣宴于礼部”“赏二进讲大学士暨祭酒、司业,锻匹各二;监丞、助教等官,锻匹各一;肄业暨观礼诸生,赐白银,如制”。

此例亦成为定制,嘉庆、道光皇帝临雍讲学,都“赐宴恩赉如定制”。国子监学生毕业后可直接授官,也可参加科举。



国子监与清代官学教育
文:张慧,中国档案报




图:北京的国子监(北监、北雍),始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著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目前是首都图书馆所在地。院内柏树参天,肃穆谧静。清代每一位皇帝即位,都到此讲学一次。也是接待各”藩属“官派其贡生来华学习的地方,是当时中华民族内外人才荟萃之处。



国子监与清代官学教育
我国古代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创设于隋文帝初年,始称”国子寺”,隋炀帝时改称”国子监”。国子监的教育行政职能一直保留延续到清代”学部”成立以前。不过到了明清两代,国子监常与国学、太学相混称,既保留国子监的教育行政职能,又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的二门上仍悬挂“太学”匾额。清代以前,国子监隶属”礼部”,清代则由皇帝直接过问,国子监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

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世祖福临亲自视察国子监,以后历代相沿,成为定制,称为“临雍讲学”;
清康熙年间,清圣祖“玄烨“为国子监题写“彝伦堂”匾额,并重修国子监;
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世宗”胤”批准祭酒孙嘉淦的请求,将国子监南面方家胡同的142间官房拨给国子监,成为“南学”,大门悬挂“钦赐学舍”的匾额。

图:「彝伦堂」。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高宗”弘历”亲自命礼部、工部仿《礼经》旧制,在国子监「彝伦堂」南面建造「辟雍」,又在辟雍南面为“向学重教”专门建造一座毫无宗教色彩的琉璃牌坊。

图:「辟雍」。





清乾清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亲临辟雍,举行了隆重盛大的讲学典礼,其临雍之仪、讲学之礼又历代相沿,成为定制。

顺治皇帝还为国子监开列教条教规;康熙皇帝亦为官学作《御制学校论》;雍正皇帝修正《圣谕广训》;乾隆皇帝的《训饬太学士子及司训等官》恭刊在南学的率性堂中。国子监彝伦堂内恭悬六位皇帝对国子监的六道敕谕。

应该说重视官学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只是历朝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时,“置明师”“兴太学”,培养人才,推行教化,“教化行而习俗美”;唐太宗时,为适应加强统一和专制的需要,“重振儒术,兼容佛道”,“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明太祖在给中书省的命令中写道:“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宜令郡县皆立学校……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清政府对官学的重视如前所述。那么清代统治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呢?

顺治皇帝在他为国子监开列的教条教规中,明确颁布了清代的教育政策:“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设祭酒、司业及厅堂等官以教之,各衙门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

康熙皇帝在他的《训饬士子文》中不惜笔墨,谆谆告诫说:“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拳拳,兹训表颁到尔等,务共体朕心,恪守明训。”

雍正皇帝的话更是坦率真挚:“读书乡荐之人,异日俱可做朕股肱耳目,是以朕心待之,实有一体联属之意,爱养培护。”

一国之君,把读书之人当股肱耳目一般爱养培护,其目的正是为了“异日俱可做朕股肱耳目”。这是清代统治者所以重视官学及办学之宗旨的最好注解。

国子监在清朝皇帝的直接过问及重视下,正规而严格,系统而完备。国子监内建有四厅六堂:绳愆厅、博士厅、典薄厅、典籍厅;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

四厅是国子监职官办公的地方,六堂是学生上课的地方。

国子监的职官设置为: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薄、典籍等。祭酒、司业总理学校事物;监丞、典薄、典籍为管理人员;博士、助教、学正、学录为教师。

国子监的学生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学习课程有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同时每日练习楷书600字以上。

国子监学生的待遇也很丰厚:监内肄业生每人每月得膏火银二两五钱;每年的11月、12月得煤炭银五钱;衣服、被盖、文具等由政府供给;婚娶、奔丧、生病等有假期和补助;每逢大课——即每月15日的考试,则“官给膳食”“发银二钱”,逢年过节或参加重大活动亦有赏钱。

清乾隆皇帝临雍讲学后,“赐群臣宴于礼部”“赏二进讲大学士暨祭酒、司业,锻匹各二;监丞、助教等官,锻匹各一;肄业暨观礼诸生,赐白银,如制”。

此例亦成为定制,嘉庆、道光皇帝临雍讲学,都“赐宴恩赉如定制”。国子监学生毕业后可直接授官,也可参加科举。

纵观国子监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处于封建王朝末期的清王朝,为挽救其逐渐衰亡的命运,不断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表现在官学教育上,他们只是重视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约束和控制,以为他们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而对办学的投入、教学的管理等等,却并不重视,尤其忽视对学生真才实学的培养。


清顺治皇帝曾为国子监开列如下教条: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为非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肯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二、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三、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为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害,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四、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五、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六、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勿妄行辨难。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七、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八、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上述八款教条作为清世祖御制的晓示生员碑,立于太学门左侧,明令学生恪守谨记。


以上可以看出,清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其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既要学生忠于朝廷,又不许他们干涉现实政治;既要学生做“忠臣清官”“凡利国爱民之事,更要留心”,又不许他们对军民一切利病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既要学生“忠厚正直”,又不许他们有思想、言论、出版的自由,从而剥夺了学生的一切权力。

清科举盛行使得国子监学生最多时不超过300人,远非明朝可比。就是这300人,还因房舍坏乱而被分成内班和外班,只有内班才能住舍,进而废除了“坐监”制,同时允许学生在寓所肄业,只需初一、十五到监即可。国子监监舍又因年久失修,“木植砖瓦间有糟朽,油漆彩画渐多剥落”“渗漏坍塌者甚多”“所有六堂并公所各处房间,情形较前次所报加甚”“肄监生于栖身或有未便”。


明朝国子监的学生的主要来源,
(1)全国各州、县官府选送的贡生、
(2)功臣、贵戚子弟、
(3)边疆少数民族“土司(首领)”的子弟,
(4)各藩属“”朝鲜、琉球、越南、缅甸、兴逻、南洋等等地区各地官派前来学习的学生,统称为“监生”。


明朝监生可分为:举人:“举监”。生员:“贡生”。品官子弟:”荫监”。捐资:”例监”。贡生又可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同一监生,“官生、恩生”。国子监学生人数最多时是明朝永乐二十年(1422),达9972名。


清代国子监学生的来源也名目繁多,贡生有6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4种:恩监、荫监、优监、例监。

乾隆元年,兼管监事大臣(国子监最高职官,多是朝廷重臣兼职)、刑部尚书孙嘉淦奏准名额300,每堂设50人,内班30外班20。最后几经变化,确立了总额270人的规格。


在国子监受教的学生主要有贡生和监生两大类。清代国子监的附属学校还有八旗官生、算学官生、琉球官生。

贡生在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四种。清代没有了选贡、纳贡。却加上了“拔贡、副贡、优贡、例贡”,清初还出现过一种“功贡”。

“岁贡生”,府州县学每年定额向中央输送的贡生,由于后来积弊成疾,输送贡生逐渐成了选取食廪年深者挨次出贡。后来规定岁贡要有一正二陪,由每省学政严加遴选,正贡不合格就用副贡。
“拔贡生”,由各省学政选拔并经督抚复核选拔出的品学兼优的生员,他们大都来自岁试、科试的一二等之中。清初每六年拔贡一次,乾隆时改为十二年一次。
“优贡生”,各省从廪生、增生中考选出来的贡生,每三年选拔一次。
“副贡生”,乡试中中副榜的生员。各省乡试,可以按照参考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划定副榜,副榜生员可以直接到国子监读书。
“恩贡生”分为两种:一种,在皇室庆典当中由皇帝下令,以今年岁贡为恩贡,明年再加一次岁贡;一种,皇帝幸学召取圣贤后裔观礼或者到曲阜孔庙祭祀而特赐的贡生,又称为“陪祀恩贡生”。陪祀恩贡生始于天启四年,清代因之。
“例贡生”,由生员援例捐纳而入监的贡生。
“监生”在清代有“恩、优、例、荫”四种。清末还加了一种“举监”。
“恩监生”有三种,前两种是从八旗官学和算学馆考进的,一种和陪祀恩贡生相似,是由皇帝幸学祭祀时所提拔的圣贤后裔,但是都是武生、奉祀生和无功名的读书人。明代时仅仅赐给他们管带,并不选拔他们入监读书。

“优监”和优贡相似,雍正时将优监从优贡中分出,府州县的附生选拔入监即为优监。优监每三年选拔一次,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会同督抚考核选拔后送入礼部,在经过朝廷的朝考,文理通明者送入国子监读书。乾隆四年定各省名额,大省不过五六名,小省不过一二名,宁缺毋滥。

“例监生”,未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人向国家捐献钱谷而得到的监生功名。可以前往国子监读书,也可以自己不入监自己在家肄业,有点像今天的成人函授。

“荫监生”,指凭着祖先的官职、功劳和名望而入监读书的监生。此外还有八旗官、算官、琉球官生。

国子监学生每月都有膏火补贴,从一两到二两五钱不等。

国子监学生的出路自然是出仕为官,道路有三条:直接入仕,考试入仕,参加乡试考取举人、进士出仕。


清代在科举上对国子监生有优待政策,顺治二年定全国举人名额1438名,其中分配给国子监86名,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其后不时增减,大都保持在100名左右,皇帝亲自幸学时还会临时增加名额。




查看全部评论(1)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7 08:30 , Processed in 1.644737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