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谈兵论战 查看内容

1937年国共两党于黄帝陵祭文

2017-6-13 10:11| 发布者: 台灣獵戶人| 查看: 651| 评论: 3|原作者: 卫生队李中玉

摘要: 1937年4月5日,「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这篇祭文,由「毛泽东」起草,最后由「毛泽东、朱德」两人署名,作于1937年3月。1937年4月5日,「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


IMG_20170613_100155.JPG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
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
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
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环保志愿 2014-2-25 06:52
毛泽东同志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中国人民感谢他们在1976年之前对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引用 爱笑的小气包 2014-2-27 18:54
好帖
引用 台灣獵戶人 2016-4-1 08:37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简介
http://bbs.liuqiu-china.com/foru ... hread&tid=551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1954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将国家属性确定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国家属性的确立。如今“中华民族”只是中国56个,各民族的总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不提“民族自决”并不是对自治的否定。自决和自治,是两个根本有区别的理论范式,不能进行简单类比。简单地说,如果说自决正日益变成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自治则作为对自决和民族国家的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已成为多民族国家有效处理国内民族事务的制度选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襟、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无不与传统史学弘扬的统一意识、忧患意识对他们的熏陶有关。
在他们行为的背后,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有着肩负着一个民族的神圣责任,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

实际上,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和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身上,而是像浓浓的血液流淌在每个普通华夏儿女的血管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是平凡的人们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高度责任感的生动体现,也表明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正是这种世代相传且不断强化的民族凝聚力,使我们国家始终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态,历经沧桑,长盛不衰。

查看全部评论(3)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6 07:52 , Processed in 1.780889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