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美国认错了。
【附议】:美国建立和反思其转基因食品作物国家管理的事件(并非全部而只是与本文直接相关的事件): 1970年代:转基因技术应用及产品方法等问世。美苏全球冷战增添了转基因技术武器军备竞赛内容。美国科学家特敏等学者以RNA-水平科研指出了基于DNA-水平的“中心法则”是错误的。 1980年代: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提上日程。副总统老布什认为,至少要等到美国的生物国防和防疫体系可以对苏联转基因技术武器进攻实施有效防御和有效反攻的水平之后。同时,1986年,白宫牵头、制定了基于“中心法则”的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管理框架。 1992到1994年:冷战结束,为美国把转基因技术从军用为主转为食品作物商业化民用为主而提供了国际条件。在1986年框架的基础上,白宫牵头、制定了基于“实质等同”为原则的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管理框架。随之,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开始。 1996到1998年:西方学界多数人同意RNA-水平科研事实证明基于DNA-水平的中心法则是错误的。后来,美国卫生部发文承认了这一点。然而,美国当局的基于DNA-水平的“中心法则”的转基因食品作物管理体系已经付诸商业化管理实施且试图推向全球化。 2004年,值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十周年,美国学界反思并提出了转基因食品作物是“垃圾技术”、转“垃圾技术”为“黄金技术”不在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在于中国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的见解。从此,孟山都等转基因公司把市场重点战略目标转向了中国。2007年,该战略转移在中国获得极大成功,突出案例是那些转基因公司收买渗透了中科院生物部门、中国农业部、科协、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通过奖学金和基金会等方式渗透了不少高等院校,收买渗透了中国的高层和地方机构的决策官员,同时,还渗透买通了一些喉舌官方媒体,从此,在中国,一个垄断了话语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中国国家相关决策及其人事政策的官商学媒“四位一体”的转基因商业既得利益集团浮出水面(中国挺转帮把那个既得利益集团称为“科学家共同体”)。 2006年,诺奖颁发给RNA-水平科研。 据美国主要媒体报道分析,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RNA-水平技术产品开发已经替代了DNA-水平技术产品开发而成为所谓的“主流”。2007年前后,基于“中心法则”的生物技术经济泡沫破裂。 2010年,美国学界再次反思美国的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提出了长期种植使用是得不偿失或事与愿违的见解。这次学界反思,有孟山都等转基因公司学者的参与。鉴于事前有中国高层决策人私下和公开地向美国传达了坚决支持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要大力促进转基因化工农业和大批进口转基因食品作物、且转基因大米三五年在中国全国上餐桌等等信息,有孟山都公司参与的这次学界反思就没有涉及如何改造现有管理体系的问题(尽管他们清楚看到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是得不偿失或事与愿违)。同年,美国国会召集听政会,要求美国农业部等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为“超级杂草”泛滥成灾而提出治理和补救方案。 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体成员国提出了“让农业回归自然”和“小农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政策主张。这标志着美国当局开始考虑如何纠正转基因化工农业的错误路线、如何改造其现有转基因食品作物管理体系了。就文献看,实际上,这一年,白宫已经开始着手筹划和起草改造方案(即当今公布的备忘录)了。 2012到2014年:美国大体完成了生物国防和防疫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决策筹划从DNA-水平向RNA-水平的转变。白宫数次强化全国生物国防建设,并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联邦各部门和全国各地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生物科研及其技术开发的双重性即危害风险、要从项目一开始就做好以生物国防安全为思路的国家管理,并把相关管理贯彻于项目始终和付诸于事后跟踪监控。 2013到2014年:欧洲发达国家把转基因种子公司赶出了欧洲市场。欧盟国家完成了转基因作物捆绑农药乙草胺的淘汰手续。欧盟总部通过决议,是否采用转基因化工农业和如何审批其产品的决定权在各成员国自己;从此,美国公司通过欧盟总部来强迫欧洲各国接受其转基因食品作物的途径大体没意义了,欧盟总部如何审批转基因食品作物也变得几乎再无意义。 2015年03月,世卫组织发布公文说明转基因作物捆绑农药草甘膦可致癌。 2015年04月,美国农业部发文回答国会2010年听政会要求,字里行间表示“没招”应对“超级杂草”泛滥成灾。 2015年05月,美国白宫发布了拯救蜜蜂的公文(等于公开承认转基因作物商业化造成蜜蜂大批消亡等严重的生态危害)。 2015年07月,白宫发布备忘录,提出了改造美国现有的转基因食品作物国家管理体系的行政令。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05:37 , Processed in 1.589700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