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在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在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在社会保障层面,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改革”的描述以及政策要点和笔者的理解基本契合。
并依据“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列为2016年五项重点工作。各位可以去研究一下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此有针对性的痛下决心去解决中国经济时下的心头之患的表述并不多。
但是,面对现实,无论是化解过剩产能,还是帮助房地产去库存,过去的经验都告诉我们,绝非短期可以解决。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是中国经济之癌,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然而,清理僵尸企业也好,还是化解过剩产能,历史经验昭示,除非在制度层面拿出一整套的设计,否则总会陷入剪不断的恶性循环。
笔者高兴的看到,除了去库存、降杠杆等问题,中央特别将减轻企业负担列入重中之重。从会议公报的描述看,为企业减负可谓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最大的亮点。
笔者今年调研企业,普遍反应税费等成本负担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套非常有针对性的组合拳。
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到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电价以及物流成本,可谓抓住了企业负担的关键。
减税减负是美国供给学派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如果中国的供给经济学和美国的供给学派学习,最该学习的就是减税。
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就是因为餐巾纸上的拉弗曲线而让供给学派赢得了很多企业粉丝。如果再不给企业减负,明年出现企业倒闭潮,一切就来不及了。
从经济周期看,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历史性巨变的转折点,传统的行业面临残酷的洗牌,但在告别高增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只是完成了中国经济的温饱问题,只不过刚刚结束了“低垂的果实”的阶段。
下一个周期如果真的通过供给侧改革,打破垄断,解放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减税等措施为企业的转型提供宽松的环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来源:商业见地网 作者:马光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