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史海风云 查看内容

1894年,当英国日不落遭遇日本武士道

2016-5-18 01:07| 发布者: 台灣獵戶人| 查看: 827| 评论: 4|原作者: 关天培

摘要: 英国长期奉行“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政策,其整个调停方针都紧紧围绕着“全力阻止俄国插手远东事务”来制定。当看到清政府面对日本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步步紧逼只能一味退让,方寸大乱时,便开始将日本视为其在远 ...
当"日不落(英国)"遭遇"武士道(日本)"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04-20


4437e6581af9188177905b.jpg

资料图:1896年,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左)、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右)的合影。

甲午战争爆发前,西方列强在远东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利益。作为远东地区的霸主——英国,自进入19世纪下半叶以来,正不断受到来自俄、美、德、奥、法等列强的政治渗透、贸易竞争和利益瓜分,英政府对于历来崇尚武装入侵,疯狂掠夺土地的“世仇”沙皇俄国更是防范有加。

1894年6月,日本在“大陆政策”的指引下,抓住清政府派兵入朝平叛的契机,迅速向朝鲜出兵,并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挑起事端,力图发动战争。面对日益紧张的朝鲜局势,英国政府从维护本国利益,阻止俄国乘机插足远东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接受李鸿章的调停请求,另一方面却被日本阳奉阴违和蒙混的手段所迷惑,其调停政策也在不断转变。

一、调停初期,采取“劝日避免冲突,以维护现状”政策

1894年6月上旬,日军长期滞留朝鲜拒不退兵,且仍在不断增兵,深知清军军力有限的李鸿章病急乱投医,积极请求列强出面加以干预。对于清政府的请求最为积极的当属沙皇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俄国政府多次对日发出“中日双方应保持克制,两军先撤兵,再商议朝鲜改革”的照会,同时还提议尽快召开“俄、中、日”三国会议,以商讨退兵事宜。面对俄国的种种举措,英国开始坐不住了,为了防止俄国借机南下,形成与英抗衡的局面,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多次告诫日本政府:“英国对于任何侵犯它自己在中国的利益或朝鲜的完整或独立的行动,十分肯定是不能容忍的”;英国欢迎在朝鲜实行改革,但是它“不能对朝鲜的涉外规章的任何重大变化置诸不问,也不同意把朝鲜国王的任何领土让与日本”。可见,甲午战争爆发前,英国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的战争潜力以及战争动员能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正如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所说:中日战争“如果战争能拖长下来,中国的资源、人力和它经得起磨难的本领,必能胜过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训练、组织能力”。所以在调停初期,英国对于依托清军抵御俄国南下入侵,捍卫英国在远东的既得利益是有信心的。所以这一时期英国贯彻的是传统的远东政策,即支持清政府,劝日避免冲突,以平息事端达到维护现状的目的。


二、调停中期,采取“牺牲中国利益,换取暂时和平”政策

英国长期奉行“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政策,其整个调停方针都紧紧围绕着“全力阻止俄国插手远东事务”来制定。当看到清政府面对日本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步步紧逼只能一味退让,方寸大乱时,便开始将日本视为其在远东地区防御俄国的战略伙伴,其制定的调停方针也开始逐步向日本倾斜。首先,英国倡议由“五国联合调停”来取代俄国提出的“中日俄三国联席会议”。乍看起来“五国联合调停”是支持中国的,但实际上该计划在出台以前,英国早已与日本通气并商量过多次,日本对于此计划的底细更是了如指掌。其次,在“五国联合调停”不了了之以后,英国又抛出“在朝鲜建立中间地带”方案,其真正目的是希冀中日两军分别占领朝鲜的北部和南部,以防止俄国乘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但对于这一方案,已铁心开战的日本似乎并不领情,一拖再拖,不作答复,最终也只能无疾而终。这两次调停方案尽管到最后都失败了,但仍不难看出面对日本不容小觑的军事实力和充分细致的备战过程,英国政府已经在调停策略上做出调整,制定了“强迫中国尽早对日妥协,以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从而换取朝鲜半岛和平”的政策。

三、调停后期,采取“与日进行利益交换,默许日本发动战争”政策

英国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的过程,也是对双方军事实力重新进行评估和认识的过程。随着调停的不断深入,英国情报部门发现清海军虽在舰船吨位和大炮数量上优于日本,但从指挥员的战略决策能力、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军队训练水平、官兵士气和作战战术纪律等诸多方面,与日军相比都差距甚大。清陆军和日陆军从各个方面相比也都完全处于劣势,如果两军一旦开战,清军获胜的可能性极低。同时日本也在拉拢英国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不仅极力渲染日本拒俄涉足远东事务的坚决态度,以博取英国好感;还采用贿赂等各种手段收买英国官员和媒体,以制造有利于日本的政治氛围和舆论。在对当时形势作出综合判断后,英国得出日军发动战争已经无法避免,双方开战只是时间问题的结论,为维护自身在远东的诸多利益,便决定牺牲中国,在得到日本关于保证上海中立区及其周边航道安全的承诺后,便默许了日本挑起战争的行动。

英国制定远东政策的根本点,就是维护英国在远东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尽一切努力防止俄国南下与其分庭抗礼。无论它起初支持清政府、反对日本挑起侵华战争,以后支持日本提出的媾和条件,还是最后牺牲中国,默许日本发动战争,都不违背其远东政策的根本点。
可见,英国远东政策的转变,是出于战略和策略上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不变的。







注:

美日两国于1894年甲午战争前蛇鼠一窝
http://bbs.liuqiu-china.com/foru ... hread&tid=55969

在1894 -1895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美国表面声称中立,实际却偏袒日本。战前一再拒绝中、朝两国的调停请求和英国的联合调停建议,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外交官作为中日两国侨民的战时保护人,一再逸出国际法合理范围,曲意保护在华日本间谍。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美国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又单方面劝说清朝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偏袒日本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借日本之手废除中朝宗藩关系,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同时利用日本削弱英国、俄国等在东亚的影响力。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亲日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1936年,《近代疆域变迁图》此为当时《中学本国地理教科图》,由「谭廉」主编,经中华民国前国民政府内政部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审核通过,于民国25年(1936年)由《中华舆地学社》首次出版发行。

图中清晰地标示了我国琉球列岛与日本传统分界线在九州岛近海的《大隅海峡中间线》大隅群岛、台湾、南中国海的南洋区域特别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称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均属(今称为:南沙群岛)》,并指明南海诸岛归广东省管辖。

中国疆域变迁图,内包含清朝《皇朝直省地舆全图》与清朝宗主权领土等历史范围图。
(一)直接治理地区,各省道府厅州县市。
(二)间接治理地区,各羁糜、藩属国、租借地等区域《虽然其区域为地方自治,但中国拥有其宗主权领土》。

1936年,中国疆域变迁图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595

前中华民国初期出版的“中华疆界变迁图”,光复固土勿忘国耻,可以看出这张老地图包含琉球群岛
中国清朝的藩属国也涵盖在内,并以文字作了注解,特别对“琉球群岛”的历史给予注解,以证明琉球不属于日本。而这个图很像前民国时期的近代史教科书,可以看出这地图包含”琉球群岛“及“南海岛礁海域”固有主权领土疆域;而上面还画着中国前清政府于“鸦片战争”后沦陷的地方和时间。
中国五百年来的"属国"琉球国,凡其王嗣位,先请朝命,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钮镀金银印",乃称"国王"。
未经册封以前称琉球"世子",权国事;未经中国中央皇室政权承认其政治治理地位受封前,绝对不敢僭越自称为 琉球国 "王"..
过去在中国宗藩制度区域行政管理框架内,虽有"蕃属国"的"国"名称及其"国王"的爵位,但中国的"藩属国"不是个“欧美万国公法”所认定的完全独立国家,,
它是中国特有行政区域制度的属国,况且其政治外交军事均受于中国中央政权的咨询管理授权核准与否节制;
而中国与宗藩关系的属国政治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国际"关系;最多也是"中央对地方的君臣从属"关系。

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从未签署任何放弃、或割让等协议书文件给予它国。虽然日本殖民政府于1879年后单方面废中国藩属琉球国,从而改设置日本冲绳县给予窃占殖民。
但中国历届的政权从未、也未曾正式签署放弃对琉球宗主权领土。
故此,美日两国必须将其窃占的琉球列岛,以和平协商谈判归还与中国,并且必须遵循港澳地区回归模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海风依然 2016-4-26 17:40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和掠夺!
引用 清泉石 2016-4-26 20:28
学习了
引用 春雨断桥 2016-4-26 21:17
晚清衰弱与贪官横行有关,历史不容抵赖。
引用 台灣獵戶人 2016-11-22 19:27
甲午年日军侵列中国的文宣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对付中国军民的招降文告,刻意挖掘、放大并激化满汉族群融合的矛盾,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的宣传策略之一,也是造成部分地区,中国军民与清政府抗敌决心,产生了离心离德,对于日军侵列产生了逆来顺受,自甘如饴的心态。
在日本人眼中对甲午战争的宣传大致有三类定位:

一,是将军事入侵中国朝鲜问题,转化为日本带领朝鲜半岛独立建国及亚洲进步,而中国却百般阻挠,这是“文明之战”,讲给西方人听的争取西方强权至少沉默不介入中日两国军事冲突;

二,是将军事侵列中国描绘成为日本民族争取更大空间,这是“生存之战”,讲给日本人听的争取军事侵列的认同;

三,是将军事攻击中国涂抹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色彩,这是“解放中国人民之战”,讲给中国人听的争取汉族军民迷惑,甲午战为谁而战?从而通敌叛国投降于日本铁蹄之下。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417

查看全部评论(4)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03:44 , Processed in 1.265170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