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日本军「文宣战」之解放中国朝鲜 1894年日军宣传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日本再三的刻意挖掘、放大并激化中国内部的满汉各族群矛盾,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的宣传策略之一。 日本别有用心之低劣狡诈诡计欺瞒与大量金钱买通拉拢世界舆论,硬是活生生染成中国的宗蕃制度是虚设的,且各藩属是单独个体主权独立的国家,而广为在欧美各地渲染造谣成中国的藩属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最后形成各列强们纷纷对军事入侵窃占各中国藩属进而产生中国宗蕃制度倾覆。 而其中在1894年,日本入侵中国朝鲜时可足以验证;日本还理直气壮大言不惭,中日两国最高领导在1894年甲午年,在朝鲜战争中的宣战诏书所宣称,足以令人难以释怀。 中国光绪皇帝的宣战诏书当中主要讲: 朝鲜是我们的藩属,现在有内乱,它请中国出兵平息内乱,这是朝鲜与中国国内内部的事情,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中央对地方的关系,与别国无关,日本不应出兵干涉。 这也是当时中国官方及后来的主流教科书对甲午战争起源的一种解释。 图:清光绪二十年七、八月份,清朝洋务档史册发现于1894年8月1日,清廷对日宣战谕旨:斥责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 但反观,日本明治皇帝对中国清政府的宣战诏书,却混摇国际视听,实为觊觎瓜分及分裂中国主权领土朝鲜半岛,所以日本宣战文告的立意却截然不同,厚颜无耻的还理直气壮大言不惭。 一,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现在中国侵犯了朝鲜的独立,所以我出兵帮助朝鲜巩固独立 二,对中国宣战是为了保护朝鲜开放的成果 三,不断地强调东亚和平、世界和平。 我们当然认为这是忽悠,但日本的宣战诏书不是给自己看,也不是给中国看,而是给世界看,这很有效,最终也的确影响了当时的世界舆论,甚至于在马关条约切割中国朝鲜宗藩制度关系,进而1911年吞并朝鲜,直到往后的近150年的今天;虽然1945年战后,原本的朝鲜理应归还于其宗主国【中国】,但不幸被美苏英法日等强权,再次强制将朝鲜半岛永久分离于中国主权,并写入记载于1943年的开罗宣言内,要求中国必须让朝鲜独立建国 1894年10月25日,日军未经战斗,轻取东北重镇九连城,驻守此处的清军,尽管有著并不逊色的武器装备,却早已闻风而逃。 根据日本官方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九连城“当地居民箪食壶浆迎我王师,携来鸡和猪献给我军”,日本随军记者因此感慨:“‘东西旦夕相望,庶民子来’,古人之言,不欺我也。” 日本陆军大臣、亲自担任第一军司令长官的山县有朋,随即下令发出安民布告,免除当地百姓本年税款,“布告贴出以后,效果颇佳,逃避战乱的人陆续回家,其中甚至有人请求为日本军队效力。” 日本第一军还约请了著名间谍学者、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拟制了一篇极为用心险恶的挑拨中国汉满族群融合的布告 《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将日军特意的描绘成从黑暗的满清统治下拯救中国人民的解放者。这篇短短的布告,从满清“劫夺”明朝政权开始说起,“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於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 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随后,它对满清的内政外交、尤其是清廷在直接引发中日冲突的北韩问题上的作为进行了全面攻击,宣称“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所以满清一败再败,“盖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下与弃之因也”。 布告说,日本“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号召中国人“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 类似这样的檄文,充斥了甲午战争期间的日军文告。刻意挖掘、放大并激化满汉族群融合的矛盾,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的宣传策略之一,也是造成部分地区,中国军民与清政府抗敌决心,产生了离心离德,对于日军侵列产生了逆来顺受,自甘如饴的心态。 在日本人眼中对甲午战争的宣传大致有三类定位: 一、是将军事入侵中国朝鲜问题,转化为日本带领朝鲜半岛独立建国及亚洲进步,而中国却百般阻挠,这是“文明之战”,讲给西方人听的争取西方强权至少沉默不介入中日两国军事冲突; 二、是将军事侵列中国描绘成为日本民族争取更大空间,这是“生存之战”,讲给日本人听的争取军事侵列的认同; 三、是将军事攻击中国涂抹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色彩,这是“解放中国人民之战”,讲给中国人听的争取汉族军民迷惑,甲午战为谁而战?从而通敌叛国投降于日本铁蹄之下。 图:清军甲午战争期间使用的《旅顺防营地图》。1894年11月,侵华日军在旅顺遭到重创。 日本人“反满”的策略无疑是有效的。 1894年11月初,日军进攻大孤山,谍报说当地居民已四散逃亡,日军随即将一名原籍大孤山的清军俘虏孙某释放,要求这位“亲眼看到了大日本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战俘,回乡宣讲日军“恩德甚多”,“孙某感泣俯伏,谢恩而去”。随后,日军进入大孤山,孙某率家人和邻居们跪迎,说:“大王到来,愚民等焉能不归顺?” 此类记载在洋洋五十卷《日清战争实记》中颇多出现。我们固然可以质疑其中的一味偏向赞扬日军夸张宣传,但即使晚至二战,在日军进攻河南的战役中,当地民众依然群起响应日军,而向平时残民以逞的“国军”发起攻击。 图:1894年11月30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电报:日军在“旅顺街道所杀民人实有二千六七百。” 1895年3月,中日战事进入尾声,中日两国单就马关谈判刚刚开始,日本陆海军乘胜攻击台湾。根据宗方小太郎的随军日记记录,渔翁岛当地百姓派代表“前来哀求保护,因言语不通,故书‘仁义之师’与之”。次日,百姓代表再次前来,“哀求宽大施恩,垂怜拯救穷民流离之苦,称我为大明国大元帅云。”这样的记载,对今日的华人而言依然是相当震撼的:即使在荒远如此的小岛上,日本军队也被中国百姓当作“反清复明”的光复大军,足见日本的宣传攻势是何等地深入人心,也足见日本利用中国满汉民族矛盾的成功。 这一年稍晚,一群海外华人求见日本驻广州领事,要求日本人为他们在广州将要举行的革命暴动提供帮助,与远在东北、华北节节胜利的日军遥相呼应,遭到日本婉拒。革命暴动在没有日本政府正面直接支持的情况下开展遭到惨败。暴动的领袖事先得知了清廷即将镇压的消息,在最后关头滞留海外,没有进关孙中山。而一名叫陆浩东的暴动者,为了取回他设计的暴动旗帜,而在最后一刻被官军击毙,他披裹在身上的那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后来成为民国的国旗,只是,民国史家在语句这段被称为“广州起义”的革命历史时,不再提及革命者与日本与日《黑龙会》的亲密关系。 1908年,日本军火走私船“二辰丸”(Tatsu Maru)号在澳门海面被大清水师截获,引发日本和葡萄牙当局激烈反弹,清廷无奈下被迫妥协,此事激起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自发的大规模抵制日货行为。同样的,后世史家在盛赞此类“革命”行动的同时起因为是日本政府暗地资助同盟会革命党走私军火。 非常不幸在近代民族主义发轫之际,中国就这样被日本有计划有组织的,再三地被置身於看似极端荒谬的民族定位之中愚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同胞?纵观世界史,似乎还没有别的民族在形成群体认知时,遭遇中国这样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作为中华民族而与东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与占统治地位的满族之间的矛盾。 同文同种、并且认为自己比满清更能代表“中华”的日本,在它的军刀铁蹄挥向东亚中国的同时,它也掀起了中国上下的纷繁复杂的民族主义潮流,多种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后世学者在研究二战中日本在华操纵当地人创建自治政权方面,惊讶地发现居然有无数的当地要人愿意与之合作,“遍地汉奸”,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精神建构和政权合法性营造方面的成功之处。 备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中国前国民政府时期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版”《中国疆域变迁图》特大型地图一张,附有原封套。图中清晰地标示了我国琉球列岛与日本传统分界线在九州岛近海的《大隅海峡中间线》、台湾、南中国海的南洋区域特别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称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均属(今称为:南沙群岛)》,并指明南海诸岛归广东省管辖。在地图左下角则附带有《元代全盛时期之中国疆域图》。 中国疆域变迁图,内包含清朝《皇朝直省地舆全图》与清朝宗主权领土等历史范围图。 (一)直接治理地区,各省道府厅州县市。 (二)间接治理地区,各羁糜、藩属国、租借地等区域《虽然其区域为地方自治,但中国拥有其宗主权领土》。 1936年,中国疆域变迁图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596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03:56 , Processed in 1.523209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