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前因后果,必然导致其国家主权领土不可逆转的分裂事实, 苏联时期曾经与美国双反力争在联合国组织内拥有"一国多票"后,则必然种下2014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导致"政治危机" 文: 孙力舟,《青年参考》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这两个国家又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因此苏联在联合国就有了三个席位,俗称“一国三票”。 1944年,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在各个战场上都转入反攻,盟国胜利在望。 1944年8月21日到9月28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讨论联合国的筹建。 针对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 美国主张, 除所有曾在1942年1月通过的《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外,应该再加上8个没有和轴心国交战的国家(其中有6个是拉美国家,拉美是美国的战略“后院”)。 苏联认为, 美国是想拉一帮小兄弟进联合国,以便将来投票时“人多力量大”。因此,苏联强调创始会员国应是对轴心国宣战的国家。 当美国坚持己见时,苏联提出它的16个加盟共和国都应列为创始会员国(1940-1956年,苏联还有一个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所以总数是16个)。 苏联这个提议让英美代表大为惊恐。 据罗伯特·达莱克所著的《罗斯福与美国的外交政策(1932~1945)》记录,罗斯福听到这个消息时说:“我的上帝,告诉葛罗米柯(时任苏联驻美大使和首席谈判代表),我们决不能接受这个建议。”罗斯福认为这个建议具有“爆炸性”,应严守秘密,他立即打电报给斯大林,经双方紧急磋商,这一问题暂时搁置。 1945年2月,法西斯的崩溃已成定局。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会晤,史称"雅尔塔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苏联再次提出了加盟共和国的代表权问题。苏联代表提出,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有3个(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或至少两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它们在这次战争中贡献巨大。 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此表示为难,他说: “如果我们给某个国家一票以上的代表权,那我们就违反了每个成员国只应该有一票表决权的规定。” 但丘吉尔也想让大英帝国的自治领[海外殖民地]获得代表权,所以就支持苏联的要求。 从法律上讲,当时大英帝国的有些自治领[海外殖民地],如印度,当时还不是独立的国家。 丘吉尔的表态让罗斯福陷入孤立,加上罗斯福希望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所以只好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为创始会员国。 但罗斯福也为美国争取到了增加两个席位的对等权利,却因无法在当时的48个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当时还未升级为州)中选出两个州而搁置此事。 如今,美国国务院网站在介绍联合国的创建过程时,依然声称“美国至今仍保留在适当时候增加两个联合国代表席位的权利”。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开幕,会议邀请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到会。由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贡献,与会的中小国家对此也无异议。 1945年6月25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当然,苏联提出这个主张,也是理直气壮的。 第一,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并不违反《联合国宪章》与《苏联宪法》。 通观《联合国宪章》全文,并未要求成员国必须是独立国家。 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行使国家权力,其主权受苏联的保护。 《苏联宪法》还规定加盟共和国有自己的国旗、国徽、宪法,并保留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力。 1944年2月2日,苏联对1936年《苏联宪法》进行了修改。 后的《苏联宪法》第18条称:“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与外国直接发展关系,签订协议并交换外交、领事代表。”此外,新的《苏联宪法》还给了加盟共和国建立自己武装部队的权力。然而这样,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从法律上讲,并无不妥。 第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损失和贡献都很大。 但事实上,在苏联解体之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其他机构中的投票中,从未出现过与苏联不一致的情况。 2009年前,乌克兰政府网站也承认,冷战期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联合国的席位,其实只是让苏联多了两票。 ![]() |
国际在线专稿 据"俄罗斯之声",2014年6月12日报道,
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曝光了两份美国外交电报,
称乌克兰新当选总统彼得·波罗申科( Petr Poronko )曾为美国国务院线人。
在前美国驻乌克兰大使2006年4月29日,送出的一份绝密情报中,曾两度提及这位如今世界闻名的巧克力大亨。
维基解密曝光称,2006年,波罗申科曾向前美驻乌大使约翰·赫布斯特(John bst)透露有关乌克兰组建联合政府的内部信息。他向赫布斯特更新了当前联合政府的组建情况,并称自己是“我们的乌克兰——人民自卫”(Nasha Ukrayina)政党中的内幕知情人。该政党由前乌克兰总统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领导,非常受西方领导人的欢迎。
然而,当时前美驻乌大使约翰·赫布斯特并没有轻信波罗申科,而是质疑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
据报道,此前5月维基解密也曾曝光过波罗申科的相关信息,称美国自2006年至2011年间,一直监视这位乌克兰亿万富翁和前外交部长。
据维基解密透露,在2009年,波罗申科当选乌克兰外长前,他并不受到美国的欢迎,前美国驻乌克兰大使甚至称其为“不光彩的政治寡头”。
在维基解密发布的多份机密文件中,波罗申科被描述成一位不受欢迎的政治家,以及一位能与任何一届政府成功拉拢关系的商人。甚至在2006年5月26日,的另一份文件中,美国派驻乌克兰特别官员曾在美国国务院作报告时称,波罗申科“受可信的腐败指控”。
然而,这种情况到了2009年,波罗申科当上乌克兰外长后,美国方面才对他的意见又开始由反面随机转变成正面,对他个人特质表示赞许,称他“有雄厚财力且有广泛政治基础,期望入欧盟,采取更实用主义的方式与俄罗斯保持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02:52 , Processed in 1.249824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