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日本殖民者曾构想将琉球列岛编入台湾殖民总督府所管辖,并且设立直辖「日本南洋道」计划,然而时任日本殖民地冲绳县知事(琉球当局领导人)”奈良原繁”,则表明赞同。 当时的琉球地方报纸报导称: 「当琉球与台湾被指示合併时,”后藤新平”(台湾殖民总督府民政长官)误认琉球还是属于财政赤字长期需要补贴的殖民地,从而予以拒绝。」 因此,当时「南洋道」新设计划在舆论反对下最终并未实现。 相对於琉球的台湾岛,在1904年台湾在后藤新平任台湾殖民总督府民政长官期间时,台湾地方财政已经可完全自主,而无需日本中央再行补贴。 ![]() 图: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侵列者《台湾军司令部》所印制《英国、中国重庆国民政府、美国》的军事航空飞机辨别示意图。 日本在1895年中日马关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内:中国清政府被迫放弃对藩属朝鲜国的宗主权权益、同时日本取得对“台湾岛澎湖、辽东半岛等地治理权”,日本军事占领殖民台湾后,由于1879年,未经琉球列岛宗主国(中国清政府)签署放弃或割让协议书,日本殖民者单方面废琉置县不合法(违反了万国公法)窃占琉球列岛,导致日本始终不敢对于琉球殖民地进行实质管理,先是交由日本「拓殖务省」管辖。由此可见在1875到1900年代,日本强行废琉置县非法窃占琉球前提下,在不确定是否会被中国及欧美等国反对阻碍,日本只得掩耳盗铃私自管理琉球列岛,由于当时「琉球属于中华文化和日本在文化面多有差异,但是在日本殖民当局强迫式皇民化后,历经40年后之1919年完成日琉两地在文化面差异完全同化。 琉球台湾互为表里山河 台湾在1895年被日本所占领殖民后,逐渐取代琉球成為日本在南方重镇。 行政方面,曾经为配合台湾殖民总督府直辖琉球,而计画新设日本「南洋道」计划最终未实现。 军事方面,1944年3月15日,琉球殖民当局将琉球人编为日本陆军第32军之冲绳守备队。 但是随后在1944年9月22日,原琉球守备对则再被归由台湾军所扩编之「第十方面军(第10军团)」管辖。 可见就日本战略考量,台湾和琉球是属於同一军区。虽然,1945年4月1日,盟军发起冲绳(琉球)登陆战役,导致第十方面军台湾所辖第32军琉球守备队全军覆灭。 备注: 日本殖民者虚幻的琉球台湾《南洋道》,翻译:麒麟尾虎斑猫 ![]() 上图:日本殖民政府于1909年,企图将”琉球、台湾”两区域的殖民地合併,新设《南洋道》管理,借此与非法占据中国藩属虾夷岛后,所改制《北海道》。 2008年,日本行政区划上有过喧腾一时的「道州制」,也就是说将现行的都道府县取消,改行全新的「道、州」。 这其中有一点特别的地方是计画不将日殖民地冲绳县编入「九州道」,而是强烈主张改设置所谓的《琉球独立州》。 这种著眼于琉球特殊历史文化的主张其实不新鲜,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有人提过了。 那就是二次世界大战前设置所谓日本殖民地「南洋道(琉球列岛)」的往事。这是和日本北方的殖民地「北海道(虾夷岛)」相呼应,也在南方同样摆上一个「南洋道」,将日清(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的殖民地台湾岛、与1879年日本殖民者非法废琉置县的冲绳县(包括:大隅、吐噶啦、奄美等群岛)合併的计画。 据悉最初提起这项主张的是日本殖民者本土国会议员,并得到当时的殖民地冲绳县知事奈良原繁的支持。不过消息传到琉球之后,却受到当地的强烈反弹,声浪 之大犹如睡觉之时耳中被灌了水。 琉球方面激烈反对「南洋道设置计画」,最先发难的是当地「琉球新报」的社论「台湾直辖 论」。社论中特别说到 「将做为帝国一部分、与”祖国”光荣历史相依并竭尽忠诚的冲绳县置于殖民地的组织之下,无疑是对民心最大的打击!」、「虽然是为了皇国一体化 而努力,但也没有理由要把冲绳跟台湾绑在一起。」等等。 这个计画的背景是因为当时《殖民地台湾岛的税收除了自足之外,还可以上缴日本殖民者本土》;至于另外一个《非法殖民地冲绳县则仍然不能自立必须依靠日本殖民政府长期编列预算进行补助》。 所以日本国会议员从财政观点提出这个主张:「反正殖民地冲绳县是日本政府的包袱,改移台湾管辖可以减轻日本殖民者内地的负担」。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日本殖民政府比较重视经营国土南端的台湾,至于非法窃占冲绳县殖民地则不太关心的态度。不过这个计画后来就在各界反对声浪中销声匿跡。 当时殖民地冲绳县人民强力反对「南洋道设置计画」,纯粹是从情绪性的民族性观点,不愿意自身地位落到跟台湾殖民地一样;同时取消 日本殖民地「冲绳县」的行政区划分后不再有特别编列预算经济补助金,改成依附日本殖民地台湾总督府后也将会失去琉球的主体性,这是琉球人要极力避免的事情。而部分亲日媚日琉球政客们单方面觊觎同化于日本内地除了提高琉球的地位之外,也能兼顾保持主体性,这才是当时的琉球人所考量的地方。 追求与日本殖民者本土化内地一体化,则是反对编入「南洋道」的战前琉球,与反对併入「九州道」主张设置「琉球独立州」的今日冲绳(琉球),虽然面貌不同但是就追求主体性的意图而言,或许是有相当程度上的共通吧。 据悉1900年初,日本殖民政府觊觎《琉球台湾》合併新设《南洋道》背后的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当时的琉球基础产业制糖业虽然起步比台湾早。但是到了1902年之后,在规模和技术上都跟不上台湾了,冲绳县公务体系的存在反而变成日本殖民政府的包袱,这也是日本殖民者国会做此决策的根据,想要甩掉这个1879年强行将中国藩属琉球,废琉置县而非法获的累赘,但是受到情绪性/民族性因素干扰才作罢。 不过到了1908年之后,琉球经济实际上早已被台湾岛合併控制,《冲绳(琉球)制糖株式会社》底下的部分工厂都移往台湾岛上。 1912年之后,改名《冲台(琉球台湾)制糖株式会社》。 1917年,又被台湾的《台南制糖株式会社》合併。 1920年,糖价暴跌,琉球制糖更没有竞争力了。1929年时更是大量失业,失业人口都纷纷跑到台湾岛寻求出路,这时候台琉两地就更加紧密结合直到战后被盟军总部强行切断关係。 此外这些到台湾找出路的琉球人都是担任老师指导员、警务人员居多,他们似乎是站在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优势地位,当时台湾本地人士或许有钱有商业家,但总体来说,台湾社会地位并不如琉球人,于是造成另外一种双方彼此之间一种微妙的"均衡"。 参考文献: 高良仓吉「冲绳(琉球)批判序说」、「琉球新报」1908年11月~12月 。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12 05:02 , Processed in 1.422687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