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朝川军入朝鲜,抗击日本侵列者。 文:成都晚报 公元1592年、1597年,丰臣秀吉指挥日本军队十余万人先后二次进攻中国藩属国朝鲜。应朝鲜国的请求,中国明朝万历皇帝派出了12万的中国部队入朝参战,其中约有13000名来自四川的士兵。通过欲血奋战,中、朝两国军民最终将日军赶出了朝鲜半岛,同期中国也体现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实力体现。 丰臣秀吉事前狡诈谎称“借道朝鲜侵列中国”,但却食言而肥的改由侵略朝鲜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丰臣秀吉初步统一了长久内战的日本。该年冬天他公开致信中国藩属国朝鲜国王,宣称要“长驱直入大明国(中国)”。 丰臣秀吉本是大将军织田信长的奴仆,后来凭战功改变命运,升任“关白”(宰相),成为日本的实权统治者。达到权利顶峰的丰臣秀吉患上了狂妄症,臆想征服朝鲜、中国乃至印度。 丰臣秀吉曾经对织田信长说:“征服明国(中国)就好比卷起草席,挟在腋下那样轻易。”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丰臣秀吉派遣17万陆军,七百余艘战船万名水军,原本以借道朝鲜去侵列征服中国为由,但突然先行进攻朝鲜半岛。 日本陆军编成九支部队,每支部队的统帅均由内战时期知名的将领担任,如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日军士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能熟练使用热兵器鸟铳(枪),战斗力极强。 此时朝鲜国已经二百余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朝鲜国王“李昖”贪酒享乐,疏于军队建设,对虎视眈眈的强邻日本没有采取足够的防御措施。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日军登陆朝鲜南端海岸的釜山。守卫的朝鲜陆军大多使用箭、刀等冷兵器,根本不是日军对手,伤亡惨重。日军不到二个月内就占领了朝鲜的大半国土,朝鲜的三个都城王京汉城(今首尔)、开城和平壤相续沦陷,二位王子被俘。日军的先遣部队沿着朝鲜东海岸如入无人之境,直至越过图们江的延边地区才陆续被当地的女真部落抵御抗击。 朝鲜国王逃至义州向中国紧急求援。 中国明朝万历皇帝收到求援信后,深知“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于是命令辽东大将“史儒”、“祖承训”率军支援。 由于对局势估计不足,先期入朝的明军三千人在平壤初战失利,全军覆没,引起明朝廷震动。 第二次征兵前往朝鲜 明神宗万历皇帝遂任命“宋应昌”经略、“李如松”提督,增兵朝鲜。 李如松是朝鲜族名将“李成梁”之子,擅长用兵,人称猛将,威望极高。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李如松“统率以北方人为主的3万5千名士兵渡过鸭绿江,进驻朝鲜的肃川,随后会合朝鲜军队联手攻克了平壤。中朝联军乘胜追击,又相继收复开城及平安、黄海、江源等四道,将日军逼退到王京汉城沿线。 据《日本战史》记载: 日军进入朝鲜的数量为9万6千余人,当各部重新集结于汉城附近时,只剩下5万3千人。 汉城一线,两军呈僵持状态,不久名将“刘綎”率五千川军赶来,打破了战争的格局。 刘綎与川军 刘綎,字省吾,出生于四川,祖籍江西南昌。 其父“刘显”精通武艺,被公认为仅次于“戚继光、余大猷”的抗倭名将。因为家贫,刘显从江西来到四川谋生,后来冒用他人的姓名、籍贯在四川考取了武生。从军后刘显升任参将,嘉靖年间曾率五百川军在浙江沿海参加抗倭行动,战功卓著。受其父影响,”刘綎“青年就参军入伍。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缅甸人勾结云南地方土司侵犯中国明国边疆,“刘綎”奉命驻防云南腾冲。 次年,他率军攻破缅人用大象组建的军队,并擒获叛首,平定了云南的叛乱,被朝廷提任为四川参将。 明朝末年的武将之中以刘綎最骁勇。刘綎颇有关羽的风范,能使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刀,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誉为“刘大刀”。 争爆发,“”刘綎”刚调至北京任五军三营的参将。他主动向朝廷请缨,准许其统领五千川军入朝抗日。 这批川军乘船出三峡至荆州,再陆路北上襄阳、河南,转赴河北、辽东,转辗近万里进入中国藩属国朝鲜,到达前线的时间已是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二月。 当时”李如松”所统领的数万中国军队中只有三千浙江步兵,其余均为骑兵。朝鲜的冬天气候寒冷,平原上稻田密布,即使不下雨,道路也泥泞不堪,非常不利于骑兵作战。而日军部队主要以步兵为主,因此川军的到位及时缓解了中国部队在朝鲜半岛缺乏步兵的困境。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中国明朝军队探得汉城附近的龙山储藏了日军的军粮数十万石,便派出敢死队夜袭粮仓,焚烧了粮草。日军缺粮,无心恋战,只好放弃汉城向南逃遁。 “刘綎”率川军打头阵直趋尚州的鸟岭山。 鸟岭山位于今韩国庆尚北道闻庆市闻庆邑各西里,是长白山脉突出的棱峰,北边群峰称鸟岭,南面群峰称梨花岭,自古以来是朝鲜南北交通的要塞。主峰海拔1026米,群峰绵延七十里,奇岩绝壁下的山路极为险峻,很像蜀地(四川)的栈道。不过攀越山路恰是川军的特长,川军很快就到达日军把守的鸟岭山隘口,呈进攻态势,吸引住日军的注意力。 中国明朝将”查大受、祖承训”则率骑兵沿小道翻过槐山突然绕到鸟岭山背后。发现无险可守,为免被围剿,日军惊恐之下于五月二日,全都南撤至釜山一带。 趁胜追击,川军与友军顺利收复了今韩国境内的忠州、庆州、大邱等城市。 中国军队入朝鲜不到五个月,朝鲜的大部份土地均已光复。 中国军队留守藩属国朝鲜 由于这次日本侵列者被中国明朝大军有所震摄,日军主动提议讲和。 中国兵部尚书”石星”说服万历皇帝同意和谈,不过有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 第一,日本返还朝鲜全部领土、 第二,释放朝鲜二位王子归国、 第三,丰臣秀吉谢罪。 而战败的日本丰臣秀吉则提出七条离谱的谈判内容: 第一,归还被日方俘虏的朝鲜王子, 第二,迎娶明朝皇帝的公主为日本天皇的后妃, 第三,恢复贸易互市, 第四,中日两国大臣互换誓词, 第五,返还朝鲜四道及王京, 第六,将一位朝鲜王子及大臣交给日方作为人质, 第七,朝鲜权臣世代不得背叛日本。 由于这次中国明朝军队战斗减员较大,加上朝鲜的陆军、义兵数量上不占明显优势,短期内中、朝联军还无法全歼龟缩于釜山一带的日军残部。 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水军有效地切断了日军补给线,使日军陷入困境,迫使日军再次议和撤军。 狡诈倭军为给中国施加“议和”的压力,1593年六月十余万日军在停战时期,突然攻入朝鲜重镇晋州城,朝鲜军民死亡六万余人,造成了自战争爆发后,朝鲜军民的死伤以此次最为严重。 中国得知日军再次反攻陷晋州,”刘綎”率军从星州驰赴陕川,明将”吴惟忠”率军驰赴草溪,二部均有所斩获。日军再次退回釜山,声称待中国同意讲和后才渡海回日本。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七月,在中国明朝差官与日本握旋谈判后,由中国官员的陪送下,被俘的朝鲜二位王子离开日军釜山兵营回到朝鲜都城。 二个月后,除了朝鲜东南一隅尚被日军占据外,其余国土均告收复。 中国见朝鲜的稳定大局已定,明朝廷便下令中国军队先从朝鲜撤军。然而在朝鲜国王的恳请下,经中国明朝军队统帅”宋应昌”提议,”刘綎”统率包括川军在内的16000名中国士兵留守朝鲜大邱、忠州等城,备防日军再次突袭。 由于中国明朝廷对日军屠戮晋州的事件极为反感,认为日本其“议和”不诚,一度中止和谈。 后来虽然恢复“议和”,但重新提出三个条件: 第一,只可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不许日本与中国通贡; 第二,日军一兵一卒不得留驻釜山; 第三,日本永远不得再侵犯朝鲜。 然而中日两国议和特使,中方是浙江商人”沈惟敬“,日方是略通汉语的”小西飞“,不知道是语言沟通上的问题,还是擅自做主或者糊涂乱来,竟然都向自已的国家报告,称对方已接受了已方的条件。 所谓的和谈进展顺利,中国军队陆续撤离,留在朝鲜的兵力只剩下驻扎在大丘的五千川军。 驻朝期间,”刘綎“积极为朝鲜训练陆军和僧兵,提高了朝鲜部队的实战能力。为此朝鲜王太子”李珲“专程到川军驻地慰问。 刘綎还与朝鲜著名僧人”松云”大师结为好友。松云组织了数千僧兵保家卫国,配合中朝联军将日军赶出朝鲜。数年后朝鲜保卫战争结束,松云作为朝鲜特使到日本谈判,将被俘的七千多名朝鲜人带回了祖国。 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5)春,入朝已有二年的五千川军奉命撤回明国。 归国后,”刘綎“被朝廷提拔为四川总兵,成为四川武职中级别最高的将领。 1596年九月二日,中国明朝册封特使来到日本,举行了册封“丰臣秀吉”的大典。 通过翻译,丰臣秀吉得知中国明万历皇帝的诏书内容只是 “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等句,根本没有他提出的七条方案,不竟大怒,撕毁诏书,驱逐明朝使臣,再次决定侵略朝鲜。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日军食髓知味再犯中国藩属国朝鲜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二月二十二日,丰臣秀吉颁布战争动员令,组建14万远征军,其中水军3万余人,再度进犯朝鲜。 驻留釜山的日军主力袭击了朝鲜部队,杀死朝方郡守,大战一触即发。 朝鲜国王再度请求中国明朝政府援助。六月底,中国军队先头部队7千人陆续抵达南原、全州、忠州。 日军急忙又退回釜山。紧接着明朝廷四处调兵,并点名“刘綎”再次组建1万名川军 入朝作战。 同年七月,日军左右两路部队共11万人从海上登陆,攻陷了南原、忠州,直逼王京汉城。 侵列日军在通往汉城的要道稷山,日军遭遇数千中朝联军以及松云大师所率1千僧兵的英勇阻击。 听说中国皇帝准备调动七十万大军支援朝鲜,并进攻日本国,受挫后的日军经过商议决定将两路军队全部南撤至沿海,龟缩于釜山、西生浦等处的倭城,作持久盘踞打算。 当时朝鲜半岛南端海岸分布有二十六座倭城,多依山修筑,易守难攻,是日军苦心经营的据点,也是其企图蚕食朝鲜的根据地(今天韩国境内尚存留不少倭城遗址)。 日军的主力部队分成三支, 西路由小西行长统领驻守顺天倭城, 中路由岛津义弘驻屯泗川倭城, 东路由加藤清正驻屯于西生浦和蔚山。 十余万日军分兵各处把守,彼此照应,战争局势进入胶着状态。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十一月,先期中国入朝的三万六千名明朝军队分三路南下,合围蔚山倭城。 左路由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统领12000名明军,其中有约一千名川军。这批川军不是刘綎的部属,原是常年驻防在辽东的步兵。 蔚山倭城的外城是用石头垒起的三重土墙,内城则高十五米,也全部用石头垒成。 日军驻蔚山的兵力虽然只有六千三百人左右,却依靠两千多杆铁炮有恃无恐。久攻不下,明军减员巨大。固守蔚山的日军则弹尽粮绝,濒临绝境。但随着五万多日军援兵陆续赶到。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几番血战后只得暂时撤军。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二月,”刘綎“率领二个营六千八百名川军费时数月进入朝鲜。 同年九月,来到朝鲜半岛最南端的顺天前线。 此次川军组建与上次不同,系土、汉混编,除了川东的汉族士兵外,以石柱、酉阳县等地的土家族、苗族为主,另外兼有少量的川南彝族。 中国明朝政府为了监督与辅佐”刘綎“,朝廷任命四川副使、原重庆太守”王士琦“为监军。 吸取了蔚山之败的教训,明军总督”邢玠“重新制定进攻计划,采取水、陆并进,对沿海日军各处要塞同时形成压力,造成敌人各处守军及海路不能互相支援。 “刘綎”被任命为西路统帅,带领川军在内的二万余名中朝联军主攻顺天倭城。 顺天倭城位于丽水半岛的北颈部,一面靠山,三面临光阳海湾。 不过靠山的一面实际上已被日军挖断,灌满海水,上面架设了一座浮桥。 顺天倭城控制着济州海峡,是重要的水陆要冲。 日本侵列将领”小西行长“率13700名日军镇守这里,有大小船只五百余艘。 图注:朝鲜于1998年,发行「壬辰战争胜利400周年/1598~1998年」,邮票图案为油画《1592年,露梁海战》纪念邮票。 顺天战役、露梁海战 考虑强攻必造成重大人员损失,刘綎心生一计,决定生擒或杀死小西行长。 前次战争期间,因为协调撤军、和议等事宜,小西行长与刘綎有过书信来往,算是有一番交情。 刘綎便写信一封,表达了欲在顺天城下单独会晤小西行长,与之商谈讲和撤军的意愿。 被明军围困已久,小西行长一直提心吊胆,收到信后则半信半疑。 当年九月二十日,刘綎单独一人来到浮桥处,第三次让人送信给小西行长邀其面谈。此时早已有明军一百余人配备虎蹲炮和鸟铳、弓箭埋伏在暗处,一旦刘綎举手示意就可开炮射击。 见刘綎一人,小西行长不知有诈,打开城门率五十名骑兵来到浮桥。快过浮桥时,突然远处炮火打来落在水面上,小西行长惊觉,立即与骑兵掉头奔回城里。原来一名埋伏的明军士兵因过于紧张而将炮火引线提前点燃。假若当时行动没有泄露,刘綎的计谋很可能会成功,以后就不会有众多朝、明士兵牺牲。 关于刘綎谋擒小西行长的故事,日本史籍也有记载,但却添油加醋,胡说一通。 “称一名明军士兵假扮刘綎,与小西行长见面,二人在帐蓬里喝酒商谈。刘綎本人则假冒倒酒的小卒。见倒酒小卒的气质、形象与普通士兵有异,小西行长就夸奖了一句。刘綎一紧张,酒就从手中的器具中溢出。小西行长立刻警觉,在明军捕获前,与日军骑兵突围而出。” 由于计谋失败,刘綎第二天只得采取强攻。明军虽有远程大炮,却无法向居高临下的顺天城开火。中朝联军屡攻不利,伤亡惨重。 以为明军久攻受挫士气低落,小西行长便率军出城突袭。敌我两军在平地展开了决战,胜负难分。此役明军亡1100人,伤约九百,取得日军士兵首级九十二枚,日军阵亡也有750余人,伤者近千,大半被明军弓箭和虎蹲炮所伤。以守城时双方的伤亡数量比较看,日军的突袭反攻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该年十月二日,为配合水军行动,刘綎率军总攻顺天城,几近成功,最终仍告失利。 此次进攻顺天城牺牲的明朝步兵,大多数是川军。 朝鲜古籍《燃藜室记述》记载了当时惨烈的战斗场面: ”刘綎又募先锋数千,乘轮车,编高梯,渐逼顺天城,我国(朝鲜)皆从之。綎建大将旗,令诸军齐攻,前锋已抵城下。马兵万余为后援。同贼登炮楼,放火炮木石,兵不能支。忽于城西狐头,有声搏击,天兵(明军)尽伤丸剑,又路菱铁,散乱颠沛,城兵追枪,或杀或虏,走脱者中伤。又从城穴,挥剑乱砍,投薪焚轮车、竹编,死尸烧尽,天兵死者八百余人。” 中朝西路联军及时调整策略,陆路围而不攻,海路断其补给,很快顺天城的日军感到了绝望。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日本传来高龄六十三岁丰臣秀吉卒死,日本军队无心再战,决定在十一月中旬全线偷偷撤离。 十月八日,中国水军提督“陈璘”已获知丰臣秀吉死去的消息,便与朝鲜将领“李舜臣”商议在忠清、全罗、庆尚各海口埋伏水军,对撤逃的日军进行堵截围歼。 当时中国明军水师在朝鲜有13000余人,战舰数百艘,其中包括了“谭宗仁”统领的一千名川军水兵,另外朝鲜水兵七千三百名,联军水师的作战实力高于日本水军。 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夜,得知顺天倭城的日军准备撤退,”刘綎“便率军正面进攻,夺取了“栗林”倭城,随后攻占了顺天的浮桥以及大城。明军水师同时夹击,烧掉顺天的日军舰船百余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八日夜四更,露梁海面展开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战。 日军将领“岛津义弘”从泗川出发带领17000余名士兵,战船五百一十艘,乘夜潮来救援被堵围的小西行长部队,结果被朝、明水师半路夹击,诱至露梁津海峡全歼。 日军死亡万余人,只有五十余艘舰船逃脱。不过朝、明水师也付出了代价,中国明朝军副总兵“邓子龙”、朝鲜名将“李舜臣”均在战斗中牺牲。由于日本侵列士兵发现“岛津义弘”从泗川出发的援军大败,小西行长便率残部从外洋逃窜。 中朝联军与日本侵列者在露梁海战的胜利,宣告了日军数年来反反复复的入侵中国藩属国朝鲜彻底失败。 《明史》称之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从而再次确立了,中国明朝政府为了捍卫朝鲜半岛的宗主权,从而排除万难不畏牺牲而坚决与朝鲜抗击日本侵列者的体现。 朝鲜半岛从此不再被日本侵列骚扰长达三百余年和平时期。 在延续七年的援朝抗战中,中国明朝的川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朝鲜国王“李昖”曾高度评价川军首领“刘綎”:“顺天之贼在诸贼号为强大,赖刘大人神谋妙算,摄魂而遁。小国之再造,皆刘大人之力也。” 今韩国泗川市修建有一座纪念“明神宗万历”年间中朝联军战殁慰灵碑,碑文大意是: “遥远异域土地上,不归的恨客———那些明代盟邦民的深厚战友的爱”。 相信这深厚而又诚挚的爱,足以安慰那些长暝韩国四百余年的中国川军士兵 备注: 过去中国虽有属国的名称及王的爵位,但其不是个独立的国家, 他是中国特有行政区域制度宗藩制度的藩属国,况且其政治外交军事均受于中国的咨询管理授权核准与否; 而中国与宗藩关系的属国政治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国际关系;最多也是中央对地方的君臣从属关系。 如果硬是要与21世纪的中国中央行政区域体制框架而言: 属国则相当于,中国特别行政区内的地方民主自治管理组织; 而其国王则相当于,中国特别行政区域组织内的""行政长官"", 凡是均须中国中央政府的册封袭爵的任命授权管理特区内事务。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03:16 , Processed in 1.26990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