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问:外交部此前表示,中印双方正在就两国边界锡金段对峙事件进行对话,目前有何最新进展? 答: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双方共同承认的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这与以往双方边防部队在中印未定界地区的边境摩擦有本质区别。中方已经在北京和新德里向印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印方必须遵守历史界约规定,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立即将越界印军撤回到边界线印方一侧,切实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 ——引言 ![]() 一周前,印度香客经锡金段边界线的乃堆拉山口赴中国西藏朝圣被中国官方叫停,使得两军在锡金段边界线的中国境内发生对峙事件浮出水面。 从6月20日至今,印军公然越境阻止中国在没有任何争议的本国领土“洞朗地区”进行道路修建,引发中印两军对峙摩擦。文章开始原文引用6月2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意在证实印军闯入中国领土超过一周时间,且至今仍未撤离。 中国外交部首次直白警告印度,从没有任何争议的锡金段边界线闯入中国,属于不可不扣的“侵略”行径。 中印边境争端问题肇始于19世纪英国殖民主义在西藏、中缅边境的侵略历史。1947年印度独立后完全承袭英国殖民政策,吞并蚕食边界小邦,并公开支持1959年的叛乱事件。 中印两国从独立到1956年前,保持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公开化的边界争端和冲突战争以改年为分界线。印度蚕食政策具体过程笔者不详细赘述,在此仅呈现延续至今的边界争端区域。 ![]() 当前,中印争端主要集中于东段的藏南地区即印度所谓“阿鲁纳恰尔邦”,该地区在印度独立后即出兵侵占,形成对麦克马洪线的事实认定。西段的阿克赛钦、班公湖和巴里加斯三块区域,以及中段的四块较小区域。 印度完成对藏南的吞并后不断强化对其管辖,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阿邦。在中国实际控制的西段频繁挑事,博取国际眼球无中生有捞取利益。制造了帐篷对峙、楚马要塞冲突等一系列事件,均集中于西段。在东段则加强山地打击军的部署和先进武器配置。中段地区由于面积较小,尽管处于印度控制下,但中国从1954年起并未以该地区为谈判重点。 锡金位于尼泊尔和不丹之间,近代以来成为英国殖民地,伴随印巴分治一道获得独立。但过小的国土面积和少量的原著居民,外加北临喜马拉雅山脉,使得锡金从独立之初就缺乏必要的自主生存能力。尼赫鲁奉行民族主义政策,不断吞并周边土邦,向锡金迁移大量印度裔人口。外来人口的涌入产生纠纷,为印度军警介入制造良机,进而直接干预锡金政权。1974年,在印度政治势力夺得绝对优势后,宣布并入印度。 2003年,中国正式予以承认。至此,中印2000余公里的接壤距离出现了第一段没有争议的正式边界线。这一段不仅没有外交争议,也是中印外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即乃堆拉山口。 此次,印军公然闯境阻止中国在领土之上修建公路,在实质上突破了中印之间长期和平、基本稳定的关系大局。是不可不扣的侵略行为,也是印度对华敌意的战略升级。 中国向来讲不打第一枪,即战略层面的后发制人。1962年中印战争前的近十年时间,中国一忍再忍。当前不同以往,中国在国力上领先印度,军力上领先印度,既不存在严重自然灾害也没有超级大国的战争敌视。印度所能依仗的无非中国正在崛起期间以和为贵和战略重心不在南亚而已。解放军以通过行动回击印军侵略行径。 《印度时报》6月26日报道称,持续超过一周的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在两军高级军官国旗谈话后仍未缓解。解放军在十天前摧毁了两座印军碉堡,拒绝印度香客通过乃堆拉山口进入西藏。印度军人拉起人墙,阻止解放军的进一步“进攻”。而十年前,也就是2007年11月,解放军也摧毁了位于西藏亚东与印度锡金的多卡拉的一座临时堡垒。 |
6月10日,印度“阿鲁纳恰尔邦”(即我藏南地区)向印度国防部移交8处前方机场的控制权。与之相呼应,印军加紧向中印边界东段派遣苏-30MKI战斗机,并着手增派两个师驻防,每个师约有2.5万至3万人。
印度军方如此大的动作,让很多国人感到迷惑,印度究竟想做什么?在中国外交部任职、曾派往中国
驻印度使馆工作多年的郭少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中印边境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并不适合大规模驻军,如果印度军方不打算进攻中国的话,那它增加如此多的部队并没有多大的军事意义。也许印度想通过驻军增加与中国边界谈判时的政治筹码。
鹰派主导边境增兵
印度“阿鲁纳恰尔邦”首席部长J.J.辛格,是此次推动增兵的主角。他在6月10日移交仪式上强调,印度国防政策不能再停留在“威慑巴基斯坦”上,“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军事力量。……在中印边境部署更多部队是必要的。”
这位辛格首席部长,行伍出身,不仅是他家族的第三代军人,而且是印度首位锡克族陆军参谋长。2007年5月20日以陆军参谋长身份访问中国时,曾受到中国军方的热情接待,他还参观了解放军快速反应部队、一个中国空军基地和上海海军保障基地,这种待遇曾被印度媒体称为“中印军事关系改善的新突破”。
不过,当他脱下军装并于2008年1月出任“阿鲁纳恰尔邦”首席部长后,“防华”成为其日常工作的头等大事。他当年在印度威灵顿国防参谋学院深造时所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就叫“中印边界争端”,里面设想了多种未来中印开战场景。
据报道,除了外界关注的印度陆军向中印边界东段加派两个步兵师外,6月15日上午,来自浦那基地的新型苏-30MKI战斗机降落在提斯普尔,印度空军将在这里部署一个中队的苏-30MKI(18架制),此前这里只有一个米格-21MF战斗机中队。
三大主力军警戒中国
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中东段和中段是印军重点经营的区段,他们认为一旦中印再度开战,“至少在东北方向绝不会出现1962年(惨败)的情形”。作为对华军事准备的骨干,总兵力为103.5万人的印度陆军将3个军用于警戒中国,番号为第4、33、15军。
在“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和锡金邦三个同中国接壤的地区,印度部署有第4军和第33军。印度第4军以阿萨姆邦中部的提斯普尔为核心,形成“前轻后重”的作战格局,只有第5山地步兵师放在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的那加,而第2山地步兵师、第21山地步兵师则放在阿萨姆邦境内。
印度军方认为,中国军队作战的最大目的是歼敌,而不是简单地夺取“阿鲁纳恰尔邦”,第4军靠后配置的方式就显示出印军仍害怕中国军队会像1962年那样穿插围歼其主力。但总部设在西里古里的印度第33军却十分危险,该军战斗力最强的第17山地步兵师就驻扎在乃堆拉以南40公里处,同属第33军管辖的第20山地步兵师(驻比纳古里)、第27山地步兵师(驻噶伦堡)则作为后应部署在二线。
在中印边界西段,由于复杂的克什米尔问题,印军的部署带有“防巴”和“防华”的双重考虑,其中第15军针对中国的意味更浓一些。参与1998年卡吉尔战争的印度第15军历年来保持高度战备,系印度三支“最前沿部队”之一,它下辖第19山地步兵师(驻巴拉穆拉)、第3山地步兵师(驻列城)和炮兵第3旅,直接威胁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唯一陆路咽喉喀喇昆仑公路(第15军哨所离公路最近处不过几十公里)。
“流亡藏人部队”设5个防区
另外,由印度内政部和达赖“流亡政府”治安部操纵的“印藏边境警察部队”,也放在印度对华军事准备的框架下考虑。这支部队营以上军官为印度人,连以下军官和士兵均为叛逃藏人(其中多为康巴人),现有实力约1.4万人左右,由西向东设5个防区,其中对我威胁最大的是D、E防区。D防区司令部设在加尔各答附近的杜姆杜玛,兵力为7个连和两个通信支队(约1600人),威胁我山南、拉萨和昌都方向。E防区司令部设在大吉岭,但700多名武装人员集中在锡金境内,威胁我亚东、日喀则方向。印度内政部称赞该警察部队“适应高原地形环境,会讲土语,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准军事部队”。
印军加强中印边境的战备水平,与印军不断加强与中国军队的友好关系看似矛盾,但对于印度来说两手都抓就是硬道理。有军事观察人士认为,在中国的安全战略中,印度并不是最优先防范的目标,这也是导致印度能在中印边界保持军事优势的因素之一。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03:04 , Processed in 1.175117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