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近代琉球「打纸(冥纸、银纸)」形式。 中国《纸钱》又称「冥纸、冥镪、金纸、银纸、纸楮」等,而在中国琉球列岛的琉球语则称为「打纸、打チ紙、ウチカビ、纸钱(紙錢、カビジン)」,是东亚中国文化传统祭祀鬼神、祖先时火化的祭祀品之一。 烧纸钱(金银纸),一般上是在道教或中国民间信仰的宗教习俗。 中国祭祀文化大多数「纸钱」是必须经由用火焚化的。不过有几种不必焚烧的纸钱,如:「墓纸」即为其一。古代墓祭时用彩色纸剪成长缕,悬挂墓上称为「挂钱」,继承古俗,现代墓纸也不用烧,扫墓时用碎石子、土块压在坟墓上,代表有主墓地及修缮坟墓之意。而在死者丧事、移动棺材时,也有家属会将纸钱洒在沿途道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难死者亡魂,称为「买路钱」。早年时每至险阻、意外频生之地,则会沿路丢洒纸钱(冥纸),以安山川神鬼,枉死孤魂,避免其恶作剧甚至捉拿冤魂替身。另也有人在棺材中放入纸钱陪葬的。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 扫墓也不执著于哪一个特定的日子,因须宗族亲戚共赴祭扫,所以在清明或上巳前后半个月内,都是正常情况。 方式是,先徒手礼拜,告知守坟的土地神与先人要开始扫墓了,清理坟墓环境,翦除杂草乱木,甚或修补墓园,如梁柱、墓碑裂缝,完成后,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祖。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闽南习俗,通常扫墓除了线香、蜡烛、纸钱、烧酒之外,是不设供品的。如果设置了牲礼、粿饼等供品,则称为“培墓”。“培墓”一次,必须要一连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坟、新葬、捡骨或家族成员荣登金榜(考取知名大学、公务员等)或结婚生子,才会“培墓”。少数闽南人会准备水果、白煮蛋、茶与香烟等供品祭拜,祭拜时口吟“果子不是礼,有扫无祭”,以表明此并非“培墓”,也可规避一培三年的规定。 早在1935年起,民国政府就明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并不放假。1975年4月5日蒋中正过世,政府将“清明节”订为国定假日“民族扫墓节”放假一天。此后,愈来愈多宗族依其祖俗、并顾虑到现代假期的配合,而选在清明节齐聚祭祀。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遂在台湾成为重要而普遍的文化习俗之一。 台湾民间清明节扫墓可分成两种仪式,“挂纸”及“培墓”。“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再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培墓”也就是“扫墓”,又叫墓祭、祭扫或上坟,就是修墓与祭拜。 琉球:琉球人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拜祭完毕后家族会在祖先墓前一起分享祭祖的食物,如豚肉料理、糖果、水果等。 备注: 谈闽人三十六姓琉球华裔 中国明朝初年就有「徙民之令」。 清朝史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明祖又尝徙“江南”富民十四万户於中都;又命户部籍”浙江“等九省及应天十八府富民万四千三百餘户,以次召见,徙其家於“京师”,谓之富户;成祖因之。」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由朱元璋徙闽人三十六姓至琉球,就已经展示“琉球的主权”实属中国的内政一部分。 谈闽人三十六姓琉球华裔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028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01:27 , Processed in 1.242484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