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黄遵宪」《流求歌》的两属歪论 文:猎户人 清光绪二年(1876),「黄遵宪」中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清光绪三年(1877),经过中国首位驻日公使将赴任翰林院侍讲「何如璋」的推荐,「黄遵宪」出任中国驻日本使馆参赞,一行人自上海抵达神户时,密见一位琉球国老臣「马兼才」登上中国使团轮船,出示其国王密信,哭诉琉球受日寇侵吞之苦,恳请大清皇朝援救。控诉日本对琉球的侵略,请求上国大清做主。此事给「黄遵宪」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晚,琉球使臣突访感人的一幕,让其久久不能忘怀,于是「黄遵宪」于1880年,撰写《流求歌》,借一名向中国官员控诉求援的琉球使臣之口述,娓娓道来琉球国盛衰兴亡的历史。全诗用典甚多,笔调悲壮,抒发了对琉球亡国的慨叹,寄寓了对沦为亡国奴的琉球人的同情,表达了对清政府无能为力的无奈以及对日本蛮横行径的谴责。这夜与琉人会谈则是刚入官场「黄遵宪」首次接触琉球议题。而后应「何如璋」要求继续与滞留日本的「马兼才」等琉人频繁接触,并向他们提出诸如向与琉球缔约的美、法、荷三国求援等重要建议。同时,「黄遵宪」本人也直接介入琉球问题,竭尽全力为琉球讨回公道,辅佐「何如璋」公使与日本政府交涉,并向清廷提出对日强硬的政策。在日本的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本维新后全民积极备战,展开军事向外扩张抢夺资源与土地,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朝鲜半岛、琉球列岛、台湾岛、虾夷岛。1880年(光绪六年),黄遵宪通过赠与朝鲜信使「金弘集」的《朝鲜策略》一书,阐明了他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主张。他在和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联合给朝廷的建议中说:「故论中国今日之势,能于朝鲜设驻扎办事大臣,依蒙古西藏之例,凡内国之政治,及外国之条约,皆由中国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觊觎」。「黄遵宪」在日本任职四年,漫游各地,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方面的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其曾诗赠日本友人表达了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繁荣富强的愿望。但对日本政府单方面非法的「废琉置县」、干涉中国藩属朝鲜的行径,他则加以抵制,据理力争。他的诗作在日本人士中广受欢迎,日人赞他为“裁云缝月之高手”。 值得注意的是,「黄遵宪」虽作为中国最早的“知日家”,却似乎在《流求歌》未能坚定站稳中国拥有琉球列岛主权领土的立场,因为在《流求歌》内叙述了琉球历史,似乎是为日本宣扬日琉关系史,暗中推销「琉球两属论」歪理,间接否定了17世纪以后,清朝政府对藩属琉球国专属中国主权领土疆域的状态。 直到1945年后,对日本抗战胜利以后,「王蘧常」特在其所著《国耻诗话》一书中批评「黄遵宪」暗地中了日本的阴谋诡计,过于采信琉球使臣对其叙述日琉关系的片面之词,认为“至同治十年,倭竟昌言(琉球)为其属地,我国士大夫亦从而属地之”,指出《流求歌》中“又云‘一国自兹臣二主’,不知琉球始终未尝自认臣属于倭国”,虽「王遽常」试图通过引用琉球使臣《「向德宏」节略》的内容来否定中日「琉球两属」歪论,而坚持琉球专属中国。 下图注: 中国清朝官员前排中间穿着官服「黄遵宪」与其日本友人合照。 ![]() 由于近代《流求歌》有多种版本,因歌词内容排序上有所不同,在此特将繁、简体予以介绍。 下选自:清朝「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第三卷 《流求歌》 白头老臣倚墙哭,颓髻斜簪夜惨绿。自嗟流荡作波臣,细诉兴亡溯天蹴。 天孙传世到舜天,海上蜿蜒一脉延。弹丸虽号蕞尔国,问鼎犹传七百年。 大明天子云端里,自天草诏飞黄纸。印绶遥从亦士颁,衣冠幸不珠崖弃。 使星如月照九州,王号中山国小球。英簜双持龙虎节,绣衣直指凤麟洲。 从此苞茅动人贡,艳说扶桑茧如瓮。酋豪入学还请经,天王赐袭仍归赗。 尔时国势正称强,日本犹封异姓王。只戴上枝归一日,更无尺诏问东皇。 黑面小猴投袂起,谓是区区应余畀。数典横征贡百牢,兼弱忽然加一矢。 鲸鲵横肆气吞舟,早见降幡出石头。大夫拔舍君含璧,昨日蛮王今楚囚。 畏首畏尾身有几,笼鸟惟求宽一死。但乞头颅万里归,妄将口血群臣誓。 归来割地献商于,索米仍输岁岁租。归化虽编归汉里,畏威终奉吓蛮书。 一国从兹臣二主,两姑未觉难为妇。称臣称侄日为兄,依汉依天使如父。 一旦维新时事异,二百余藩齐改制。覆巢岂有完卵心,顾器略存投鼠忌。 公堂才锡藩臣宴,锋车竟走降王传。刚闻守约比交邻,忽尔废藩夷九县。 吁嗟君长槛车去,举族北辕谁控诉?鬼界明知不若人,虎性而今化为鼠。 御沟一带水溶溶,流出花枝胡蝶红。尚有丹书珠殿挂,空将金印紫泥封。 迎恩亭下蕉阴覆,相逢野老吞声哭。旌麾莫睹汉官仪,簪缨未改秦衣服。 东川西川吊杜鹃,稠父宋父泣鸲鹆。兴灭曾无翼九宗,赐姓空存殷七族。 几人脱险作逋逃,几次流离呼伯叔?北辰太远天不闻,东海虽枯国难复。 毡裘大长来调处,空言无施究何补?只有琉球恤难民,年年上疏劳疆臣。 《流求歌》繁体版 白頭老臣倚墻哭,頹髻斜簪衣慘綠。自嗟流蕩非波臣,細訴興亡湖天蹴。 天孫傳世到舜天,海上蜿蜒一脈延。彈丸雖號蕞爾國,問鼎猶傳七百年。 大明天子雲端裏,自天草詔飛黃祗。印綬遙從赤土頒,衣冠本不珠崖棄。 使星如月照九州,王號中山國小球。吳簿雙持龍虎節,繡衣直指鳳麟洲。 從此包黃勤入貢,艷說扶桑繭如甕。酋豪入學還請經,天王賜襲仍歸贈。 爾時國勢正獨強,日本猶封異姓王。只戴上枝歸一日,更無尺詔問東皇。 黑面小猴投袂起,謂是逼逼應余畀。數典橫徵貢百牢,兼弱忽然加一矢。 鯨鯢橫肆氣吞舟,早見降旛出石頭。大夫援舍君銜璧,昨日蠻王今楚囚。 畏首畏尾身有幾,籠鳥惟求寬一死。但乞頭顱萬里歸,妾將口血群臣誓。 歸來割地獻商於,索米仍輸歲歲租。歸化雖編歸漢里,畏威終奉嚇蠻書。 一國從茲臣二主,兩姑未覺難為婦。稱臣稱侄日為兄,依漢依天使如父。 一旦維新時事異,二百餘籓齊改制。覆巢豈有完卵心,顧器略存投鼠忌。 公堂纔錫籓臣宴,鋒車竟走降王傳。剛聞守約比交鄰,忽然廢籓夷九縣。 吁嗟君長檻車去,舉族北轅誰控訴。鬼界明知不若人,虎性而今化為鼠。 御溝一帶水溶溶,流出花枝蝴蝶紅。尚有丹書珠殿挂,空將聖印紫泥封。 迎恩亭下蕉陰覆,相逢野老吞聲哭。旌旄莫睹漢官儀,簪纓未改秦衣服。 東川西川弔杜鵑,稠父宋父泣鴝鵒。興滅曾無翼九宗,賜姓空存殷七族。 幾人脫險作逋逃,幾次流離呼伯叔。北辰太遠天不聞,東海雖枯國難復。 氈裘大長來調處,空言無施究何補。只有琉球卹難民,年年上疏勞疆臣。 备注: 黄遵宪《续怀人诗(自注)》:初至日本,泊舟神户。夜四鼓,有斜簪颓髻、衣裳褴褛者径入舟,即伏地痛哭,知为琉球人,又操土音,不解所谓。时复摇手,虑有倭人闻之。既出一纸,则国王密《禀》,内言今,日阻贡行且废藩,终必亡国,令其求救于使臣者。其人则「马兼才」也。 「黄遵宪」曾为「马兼才」作诗曰: 「东方南海妃呼豨,身是流离手采薇。深夜骊龙都睡熟,记君痛哭赋无衣。」 蕞尔:蕞爾,鄙视,形容小。《左传·昭公七年》:“ 郑 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 唐 刘禹锡 《贺收蔡州表》:“蕞尔 元济 ,敢怀野心!” 印绶:印綬,借指官爵。 唐 韦应物 《饵黄精》诗:“终期脱印綬,亦与天壤存。”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三:“旧説见龟蛇集者有印綬之喜。” 珠崖:《汉书·武帝纪》、《贾捐之传》,泛指 边疆地区。 使星:《后汉书·李郃传》:“ 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謡。使者二人当到 益 部,投 郃 候舍。时夏夕露坐…… 郃 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 益州 分野。’”后因称使者为“使星”。 九州:古代分 中国 为九州。《书·禹贡》作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 营 州而无 青 、 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 并 州,而无 徐 、 梁 州。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国 。 小球:小玉。《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 毛 传:“球,玉。” 郑玄 笺:“受小玉,谓尺二寸圭也。” 英荡:英簜 。 古代竹制的符节,持之以作凭证,犹 汉 代的 竹使符。后亦泛指:外任官员的印信和证件。《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 虎节,土国用 人节,泽国用 龙节,皆金也。以 英荡 辅之。” 郑玄 注:“ 杜子春 云:‘荡,当为帑,谓以函器盛此节。’或曰:‘英荡,画函。’” 孙诒让 正义:“ 丁晏 云:‘……《续汉·百官志》 刘 注引 干 注云:“英,刻书也;荡,竹箭也。刻而书其所使之事,以助三节之信。则 汉 之竹使符者,亦取则於故事也。”’ 惠士奇 云:‘ 干 説是。英荡者,传也。凡达节皆有传,传所以辅节。节以金,传以竹。’……此以英荡辅节,下又云以传辅节,英荡似与传相近。若如 子春 説为函器,函、节相将,非所以言辅。 干 义长于 杜 。” 龙虎节:饰有龙形、虎形的符节。古代龙形符节用于泽国,虎形符节用于山国。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一:“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龙虎节》:“ 唐 节制皆从太府寺,准《三礼》定之。《周礼》云:‘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绣衣直指:官名。 汉武帝 天汉 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后亦称“ 绣衣使者 ”。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 绣衣御史 ”。 王莽 时改称“绣衣执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 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汉 以来重守令……虽有刺史、部使者,绣衣直指之属,间一命之,不专以为治也。”亦省称“ 绣衣 ”、“ 绣衣吏 ”。《北史·高道穆传》:“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夫水师整飭,而外洋无庇贩之人;绣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内地无尝试之犯。” 凤麟洲:《海内十洲记·凤麟洲》:“ 凤麟洲 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羣。” 苞茅:束成捆的菁茅。苞,通“ 包 ”。古代帝王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置于柙中,用来滤去酒中渣滓。《左传·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僕经事两朝,受恩三代,位叨将相,籍係宗枝,赐鈇鉞以专征,征苞茅而问罪。” 扶桑:中国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酋豪:部落的首领。《汉书·匈奴传下》:“ 匈奴 使怒,收 乌桓 酋豪,缚到悬之。”《后汉书·西羌传赞》:“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部落携离,酋豪猜贰。” 章炳麟 《訄书·原人》:“其种类不足民,其酋豪不足君。” 黑面小猴:指「丰田秀吉」。 牢: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牛羊豕各一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左传·哀公七年》:“ 宋 百牢我, 鲁 不可以后 宋 。且 鲁 牢 晋 大夫过十, 吴王 百牢,不亦可乎?” 宋 杨万里 《以糟蟹洞庭甘送丁端叔端叔有诗因和其韵》:“斗州只解寄鹅毛,鼎肉何曾馈百牢。” 刘师培 《文说》:“记贡纳必饰百牢,叙朝会必称万国。 鲸鯢:即鲸。雄曰鲸,雌曰鲵、比喻凶恶的敌人。 唐 卢纶 《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诗:“舟檝方朝海,鲸鯢自曝腮。”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 注:“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鲸鯢,大鱼,钩网所不能制,以此敌人之魁桀者。” 借指海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海中盗艇猖獗,鲸鯢日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 降幡出石头:石头城,古地名在今 江西省 南昌市 北。 表示投降的旗帜。 唐 刘禹锡 《三阁辞》之三:“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降旛早竖闔城全,赢得 杭 民称佛子。” 吕志伊 《读史感赋》:“降旛纵出 石城 隈,霸气西南尚未衰。” 大夫:爵位名。如 秦 汉 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官大夫为第六级,公大夫为第七级,五大夫为第九级。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隋 、 唐 、 明 、 清 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原为文职散官的称谓,专为封赠时用。 拔舍:在草野息宿。拔,通“ 茇 ”。《左传·僖公十五年》:“ 秦 获 晋侯 以归, 晋 大夫反首拔舍从之。” 杜预 注:“反首,乱头髮下垂也。拔草舍止,坏形毁服。”《汉书·刑法志》:“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獮;冬大閲以狩,皆於农隙以讲事焉。” 颜师古 注:“拔舍,草止,不妨农也。” 王先谦 补注:“拔,当为‘茇’。” 蛮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明 徐熥 《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趁墟 滇 客龙名市,纳款蛮王象渡河。” 楚囚:指被俘的 楚国 人,后借指处境窘迫无计可施者。 《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 观于军府,见 钟仪 。问之曰:‘南冠而縶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 人所献 楚 囚也。’唐「王昌龄」《箜篌引》:“九族分离作 楚 囚,深溪寂寞絃苦幽,草木悲感声颼颼。” 明「梁辰鱼」《浣纱记·谈义》:“堪笑流离一 楚 囚,萧萧空自佩 吴 鉤。” 清「孙枝蔚」《金山》诗:“此间风物异,无那客心愁。身世殊 张祐 ,歌吟类 楚 囚。” 岁租:一年的赋税。《新唐书·王鉷传》:“故 鉷 迎帝旨,岁进钱鉅亿万,储禁中,以为岁租外物,供天子私帑。” 宋 王禹称 《并诰》:“国艰厥食,督民先岁租。” 吓蛮书:威吓蛮夷的文书。李白 曾为 唐玄宗 起草答 渤海国 可毒书,后世称为“吓蛮书”。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一折:“那里是樽前误草吓蛮书,便是我醉中纳了风魔状。”《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李白 左手将鬚一拂,右手举起 中山 兔颖,向五花牋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 称臣:犹臣服。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追慕 南越 , 婴齐 入侍,北面称臣,伏听告策。”(2).谓出任官职。 唐 杜甫 《送惠二归故居》诗:“柴门了无事, 黄 綺 未称臣。” 藩臣:拱卫王室之臣。《史记·南越列传》:“﹝ 南越王 尉佗 ﹞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故旷世不废,名冠当时,列为藩臣。”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 太祖 削大弱彊,藩臣遵职。” 锋车:即追锋车。指朝廷用以征召的疾驰之车。 宋 陈师道 《贺亳州林枢密书》:“恐坐席之未温,而锋车之迅召。”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刘恭父》词:“衮衮锋车还急詔。满眼 瀟湘 ,总是恩波渺。” 清 吴伟业 《送曹秋岳以少司农迁广东左辖》诗之一:“早晚 酇侯 能荐达,锋车好促舍人装。” 靳荣藩 集览引《晋书·舆服志》:“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 紫泥封:即紫泥书,指皇帝诏书。唐 武元衡 《送崔舍人起居》诗:“赤墀同拜紫泥封,駟牡连徵侍九重。” 宋 辛弃疾 《最高楼·闻周氏旌表有期》词:“看明朝,丹凤詔,紫泥封。”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九重天上声名动,紫泥封已传丹凤。”参见“ 紫泥书 ”?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紫泥: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 鸜鵒:qu-yu,鸲鹆,鸟。 赐姓: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杜预 注:“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若 舜 由 嬀汭 ,故 陈 为 嬀 姓。”《国语·周语下》:“赐姓曰 姒 ,氏曰 有夏 ,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史记·秦本纪》:“ 大费 拜受,佐 舜 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 柏翳 , 舜 赐姓 嬴 氏。”(2).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於是上曰:‘本言都 秦 地者 娄敬 ……赐姓 刘氏 。’”《新唐书·李勣传》:“帝喜曰:‘纯臣也。’詔授 黎州 总管,封 莱国公 。赐姓。”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江彬》:“ 彬 亦建功,渐谋进用,赐姓 朱 氏。” 上疏:臣向皇帝进呈奏章。《史记·武帝本纪》:“ 齐 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 唐 杜甫 《遣兴》诗之四:“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新五代史·明宗纪论》:“当是时,大理少卿 康澄 上疏言时事。”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第一节:“ 朱元璋 假托有星变,得杀大臣应灾,把 李善长 和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起杀掉,这年 善长 已经七十七岁了,一年后有人替他上疏喊冤。”二、指奏章。《汉书·董仲舒传》:“ 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所著赋、颂、铭、誄、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疆臣:负镇守土地一方重责的高级地方官吏。 清 代称总督、巡抚为封疆大吏,省称疆吏、或疆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骆文忠公 ﹞饰终懋典,荣及旁孙,他疆臣未尝有也。” 《由上海启行至长崎》 清光绪二年,「黄遵宪」考取举人后,家人都希望他再苦读考取进士,而反对他去日本。然而,其在不顾家人亲友的反对,毅然抛弃科举更高仕途,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职业。经过同乡「何如璋」的推荐,「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随行出使日本。出使前夕,「黄遵宪」表达了希望在对日本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心情。 下选自:清朝「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第三卷 《由上海启行至长崎》 浩浩天风快送迎,随槎万里赋东征。使星远曜临三岛,帝泽旁流遍神瀛。 大鸟扶摇抟水上,神龙首尾挟舟行。冯夷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 满城旭影曜红旗,神武当年此肇基。竿木才平秦世乱,衣冠创见汉官仪。 中原旧族流传远,四海同家聚会奇。此土此民成此国,有人尽日倚栏思。 「繁体版」 浩浩天風快送迎,隨槎萬里賦東征。使星遠曜臨三島,帝澤旁流遍裨瀛。 大鳥扶搖摶水上,神龍首尾挾舟行。馮夷歌舞山靈喜,一路傳呼萬歲聲。 下选自:清朝「黄遵宪」《人境庐诗草》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 远泛银河附使舟,眼看沧海正横流。欲行六国连衡策,来作三山汗漫游。 唐宋以前原旧好,弟兄之政况同仇。如何瓯脱区区地,竟有违言为小球。 注:瓯脱 (一)、我国皇权朝廷对少数民族屯戍、或守望的土室。 《史记·匈奴列传》:﹝ 东胡 ﹞与 匈奴 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甌脱。 「司马贞」 索隐:服虔 云:作土室以伺 汉 人。又《纂文》曰:甌脱,土穴也。 张守节 正义:境上斥候之室,为甌脱也。 明 「唐顺」《度潮河》诗:几处穹庐移就草,数家甌脱曲依泉。 清 「揆叙」《鹰坊歌》:地偏寂寞少人住,但作甌脱供鹰坊。 (二)、边地;边境荒地。 宋 「陆游」《送霍监丞出守盱眙》诗:空闻甌脱嘶胡马,不见浮屠插霽烟。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历代开疆,尚多甌脱。 (三)、指两国分界的缓冲地带。 清「罗惇曧」《中法兵事本末》:如彼提及,须由我措置,分界应于关外空地,作为甌脱。 备注: 《1944年蒋介石:日本主权不及虾夷岛(北海道)》 日本主权《不及于 虾夷岛/北海道》的记载,是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前,在中国相关文献记载日本 的本部领土只限于:“本州 岛”、四国 岛“、九州 岛”早在: 日本三岛是清末民初时常 用的对日本的别称指当时日本 的本部领土:“本州 岛”四国 岛“九州 岛”,而且常常和英伦三岛相提并 论后来随著中国清朝腐败,日俄战争后,日本军国的崛起,日本趁势窃取原属於中国的北海道/虾夷的主权,从而殖民虾夷岛,并掩耳盗铃更改为北海道殖民地,就不再是日本三岛,而是四岛了。 清雍正八年(1730),水师提督「陈伦炯」于 《海国闻见录》则已见「日本三岛」的讲法 。 清同治九年(1870),日本外务省官员「佐田白茅」在其《征韩论》中更是露骨指出,若以日本为一大城池,那么,虾夷、吕宋、琉球、满清、朝鲜,皆可为皇国之藩屏也,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琉球可唾手而取也”。 清光绪三年(1877),清末首批驻日公使馆的外交官员「黄遵宪」曾随主官「何如璋」出使日本。在其《人境庐诗草》第三卷《由上海启行至长崎》中诗叙述赴日就任心情:「浩浩天风快送迎,随槎万里赋东征。使星远曜临「三岛」,帝泽旁流遍神瀛。」甚至其撰写《日本国志》也说:「「日本三岛之国」有似乎英……兵志。 」 民国十三年(1924),前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在讲三民主义时更是将「东方的日本」与「西方的英国的三岛」并列 :「……所占的领土不过是 「大英不列颠三岛」 像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这「三岛在大西洋的位置」,好像「日本在太平洋」一样民族主义 ;……英国 对待 属地 更是善用退让的手段顺应民权的潮流,像 爱尔兰 是《英国三岛》中的土地,英国始初本是用武力压迫民权主义;……像「西方三岛的英国」一年之中,所出的粮食只够三个月吃……,「东方三岛的日本国」每年 也是不够饭吃民生主义。」 民国三十三年(1944)元旦,蒋介石于告全国军民同胞书: 「联合国的陆海空军的战场,今年内就要他由我们中国移到《日本三岛》上面及其周围海面去作战,我相信照敌我两方最近的态势,只要大家执行共同作战所定的方略,必定可使日寇在太平洋上、印度洋上的兵力,片甲不返;若非他缴械投降,就是他葬身鱼腹,决不能再有退却生还的希望。」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990 备注: 《藩属国》 中国历史上,虽有「琉球王国」之称,但他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它只是古代中国皇帝册封的王土。 中国历代朝廷的皇帝给予封号爵位: 如「百户、千户、男、子、伯、侯、公、王」等,有些时期又称”国”[ 如,东汉时期的 魏 国/蜀 国/吴 国 、唐朝、五代等等], 而中国历代的藩属[国] 行政区域制 度;则与现在的省权、或自治州区、或特别行政区相当。完全不是欧美近代政治的「国与国」关系,实为是「中央与地方」的君臣关系。 因此,中国明清两皇朝历经五百多年来,琉球列岛是中国皇帝领土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华民族祖宗的遗产,由此琉球的主权是琉球人民的、也是中华民族。明清朝代时期琉球统称是「琉球国」=「中国藩属琉球」。 而今天在新中国则称「琉球(冲绳)」=「中国琉球特别行政区」,中国政府拥有合法的琉球群岛的主权不容质疑。 《宗藩体制》框架内的「朝贡仪试」,是中国古代皇权朝廷特有的一种「普天之下,力所能及,莫非王土。」行政区域制度下宗藩体系,其立足点是 传统君臣政治思想的中心大国的定位。 (甲)政治面以藩属国遣其使臣按期赴京述职报告的“”称臣纳贡、永世服膺、代职镇守海疆“”的朝贡体制为主, (乙)经济面则採年度审核发放“”勘合贸易“”利益为辅的框架, 从而以政治经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朝贡体制共同体”的贸易经济初始的形式,在当时的政治、 经济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朝贡制度形成于先秦时候,其 体系是以天子(皇帝)为中 心,将 四周分封领土之诸侯分 为侯服、甸 服、男服、采服、 卫服、要服,而 “九州之外, 谓之番国”,亦即东夷、 北 狄、西戎、南蛮,又可分为夷 服、镇服、蕃服,是为“九 服”之制。 进入“九服”体系的 各诸侯、各藩属均 要向天子履 行朝觐和贡物的义务, 天子应 当以礼相待,并进行回赐。 中国明清两朝五百年拥有对藩属库页岛、虾夷岛、琉球台湾列岛等地区的宗主国权益未曾改变,虽倭国趁中国明末清初朝政更迭短暂数十年间藩属国“”库页岛、虾夷、琉球“”曾经被倭国所侵蚀占据,但随着清朝政权稳定后,对倭国施加压力以”军事以战逼退威慑”与经济以勘合贸易封锁制裁”等手段,最后上述三个中国的属国又陆续对中国称臣纳贡永世服膺镇守海疆,倭国短期窃据中国宗主国权益终放弃。 清朝 吉林将军,管辖藩属库页虾夷的事务。 闽浙总督,管辖藩属琉球台湾的事务。 中国政府享有对琉球国的“”宗主领土权“”的权益。 琉球国王享有琉球列岛的“”治理管辖权“”的权益。 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从未签署任何放弃、或割让等协议书文件给予它国。虽然日本殖民政府于1879年后单方面废中国藩属琉球国,从而改设置日本冲绳县给予窃占殖民。 但中国历届的政权从未、也未曾正式签署放弃对琉球宗主权领土。 故此,美日两国必须将其窃占的琉球列岛,以和平协商谈判归还与中国,并且必须遵循港澳地区回归模式。 中国拥有琉球群岛主权一脉相传。中国五百年来的"属国"琉球国,凡其王嗣位,先请朝命,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钮镀金银印",乃称"国王"。 未经册封以前称琉球"世子",权国事;未经中国中央皇室政权承认其政治治理地位受封前,绝对不敢僭越自称为 琉球国 "王".. 过去在中国宗藩制度区域行政管理框架内,虽有"蕃属国"的"国"名称及其"国王"的爵位,但“”它“”不是个完全独立自主国家,“”它“”的外交军事领土变更则是必须受到中国中央皇权监督而有所节制,事故“”它“”与中国中央皇权的政治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简而言之,“”它“”藩属国与中国中央皇权是地方自治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治从属关系。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03:40 , Processed in 1.253995 second(s), 2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