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的五十天:记忆与遗忘的政治
是多数派),必然会同一部分群众和某些基层组织发生许多难以处理的矛盾。加以江青、康生一伙 有意煽动和挑拨,以致发生越来越多的轰赶工作组的事件,结果工作组不仅未能扭转越来越严重的 混乱局面,反而将自己置于矛盾交点的困难地位。……为了坚持工作,一部分工作组曾经不适当地 采取了所谓'排除干扰'的某些措施。有些单位批斗了一些带头'造反',轰赶工作组的人,并加以'反党 分子'、'假左派'、'右派学生'等罪名。当时,对于这一类措施,党内党外都有赞成和不赞成的不同看 法。江青、康生一伙确对此大加渲染,诬之为'镇压群众'、'白色恐怖'、'反对革命',力图给工作组加 上弥天的罪名。"这是官方史著所能给予的尽量含蓄、尽量客观的说法了。 五十天的篇幅相对较长,从这里我们才隐约看见一些事件真相的端倪,比如,提到工作组进校后人 们对1957年"反右"、"引蛇出洞"的联想,简要提到六月初上海发生"围攻少数派"的事件,较详 细地提到西安交大"六.六"事件,包括这样的情节:"把学生李世英等人戴上高帽子游校。9日中 午,李世英自杀,未遂。后来,毛泽东称李世英为'学生领袖'。"王著分析到:"不少工作组也有错误 的方面,就是在不同程度上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一些工作组按照自己对'右派'的理解,过分严 重地打击了向党委、向工作组发难者。"这些记述和分析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很大程度的独立判断, 然而遗憾的是,学生和工作组、少数派和多数派在头五十天内冲突的线索,在王著里并没有和后来 文革的矛盾发展联系起来,最终王著的叙事基调要和官方结论保持一致,理解"五十天"的意义也就 成为不可能了:因为对"五十天"内的矛盾冲突深入追究、分析下去,就会触及文革运动初期复杂曲 折的发展过程,就可能破坏官方文革史的自圆其说。 以图尽量完整地复原出一个被主流话语所刻意"遗忘"的一九六六年五十天的历史。 文革前夕政治气氛越来越"左"、各种政治运动越来越严峻的情况。而多数的分析认为,这是毛泽东 对"阶级斗争"越来越强调的结果。然而,难以解释的是,恰恰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对当时政治运 动的领导工作表现出很大不满,并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决策权之外,因此才有毛泽东、刘少奇在"四清" 问题上发生公开的分歧,以及毛泽东手拿宪法、党章抗议被剥夺发言权的事情发生。[5] 是毛泽东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所说的"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实右"。事实上,刘少奇领导一线工 作期间展开的政治运动,无不打上刘少奇的个人印记。[6]由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四清运动中所实 践和整理出来的"桃园经验"(《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就是渗透着刘少 奇的群众观、反映了刘少奇风格的政治运动的一部经典。它的影响普遍渗透到各级干部的工作方 法和作风当中,因而"桃园经验"注定要在文革中发挥它的作用,它的执笔人王光美也注定要在文 革初期积极运用她的经验,从而导致她后来巨大的个人不幸。。 毛刘之间的分歧又要归结于 他们对党、对群众看法上、对党群关系、对精英与群众关系看法上的深刻差别。对于尊重群众的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5-2 18:57 , Processed in 0.02859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