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明皇朝南京国子监(国子学) 文:梁科,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次编修:猎户人。 图:明皇朝初,南京《国子学》(今称为,夫子庙学宮)。 上图:东南第一学 夫子庙.。 下图:夫子庙学宫的明德堂。 明皇朝的《国子监》,也称《太学》,在我国明代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主管国学政令的机构。 早在我国「元朝」时期设置《国子监》主管国学政令。《国子学》则为学府。明皇朝的《国子监》最显著的特点是整合具备了元朝「监、学」的双重性质官府部门。 元朝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就以元朝故集庆路儒学为国子学(今为,南京夫子庙学宮)。 明皇朝 洪武八年(1376年),增设「中都 国子学」。 洪武十五年(1378年),改「国子学、中都国子学」为「国子监、中都国子监」。 洪武二十六年(1389年),废除「中都国子监」。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 年),正式自南京迁都北京后,以《北京国子监(北监)》为《京师国子监》。原来洪武年间的「京师国子监」改称为《南京国子监(南监)》。于是自明皇朝永乐年之后,「国子监」官府至此便有了南北之分。 《国子监》设有 祭酒 一人,从四品。 祭酒,为古官名,本为 首席 (领导)之意。古代宴飨时推年高有德者先举酒以祭,故有此称。秦汉时以祭酒为名的官很多,隋唐以后则专称 国子监 主官。 「祭酒」的属官有「司业、监丞、博士」等官职。 国子监的内部管理: 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各一人,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子监内教学行政事务的管理。 「绳愆厅」,分管校内监察,凡是教官怠于师训、生员违犯校规或学业不精、后勤人员搞不好伙食等,都有权纠举的职责。 「博士厅」,主管教学。 入国子监的「监生」,课业内容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说苑》等。 「生员」日常功课一是练字,二是背书,三是作文。 「典簿厅」,掌管文件档案和图书资料。典簿既管出纳,又管教务。 「掌馔厅」,负责后勤伙食,为监内师生服务。 国子监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师为官」,从祭酒到一般教学、管理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由「吏部」任免。 明皇朝对教官的约束极为严格,特别是国子监祭酒,更是要绝对忠于皇帝和职守。他们不仅要取得皇帝的信任,还要迎合朝中各种当权的政治势力。 《国子监》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分堂积分」和「拨历(指 监生 派往朝廷各部门的实习历练)」的教学制度。 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 (甲)以其出身身份 分为:”官生、民生”两大类。 (乙)以入学途径 可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类。 (1)荫监包括”官生、恩生”两种。 ”官生”,是指按其父祖官品蒙恩入监者; ”恩生”,是其父祖以身殉国,故蒙恩入监者。 (2)「举监」是指下第举人入监。 (3)「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生员,也称「贡生」。 (4)「例监」是指以纳马、纳粟、纳银等方式入学的生员。 「监生」在 国子监 分六堂肄业,通 四书 未通 经 者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通畅者,许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又修业「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此刻的 生员 已入国子监就读大约三年以后,再升入「率性堂」。 生员入 率性堂 ,则实行「积分制」,肄业后,可等候派往朝廷各部门历事实习、或参加科举考试。 《国子监》在教学方面,为了提高生员将来在官府行政可能遭遇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实行 监生 实习「历事制度」,即让 国子监 高年级生员 分别到朝廷的「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行人司」等实习时间三个月、一年、三年不等。这种制度可使监生在未进入仕途之前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是对国子监教育的一种补充。此外,这种制度对联系学校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对培养符合「封建皇朝」行政体制内所需要的人才都是大有裨益的。洪武时期,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当时监生做官的机会多,升迁快,因此,实习期满多不愿回监。“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 仁、宣后(明仁宗的洪熙年、明宣宗的宣德年),随着科举人才的不断增多,实习监生的地位下滑,甚至出现了监生在“吏部听选至万余人,有十余年不得官”的现象。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0-10 13:51 , Processed in 1.37768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