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中国琉球 查看内容

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 观念结构与功能

2015-12-17 13: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68| 评论: 2|原作者: 台灣獵戶人

摘要: 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 ,包括“儒家思想 、天下观、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 、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维护地区稳定” 。
中华朝贡体系 观念结构与功能
文:简军波,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讲师 。
译:此文原以英文写成后经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生“徐亮亮”同学译成中文初稿 ,特此致谢 。
国际政治研究 ,2009年 第 01期




内容提要


中华朝贡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 ,包括“儒家思想 、天下观、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 、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维护地区稳定” 。通过中华朝贡体系 ,中国文化逐渐被传播到 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 国家 ,如朝鲜 、琉球、日本、越南 ,并深深地影响 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系 、社会结构、世界观念 ,伴随着这一进程 ,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一般认为 ,传统的东亚国际体系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 ,它在经济上基于朝贡贸易 ,政治上体现为’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君臣从属对外交往”关系 。

(日本籍)‘滨下武志’曾谈到“以中国为中心 ,几乎覆盖亚洲全境的朝贡制度 ,即朝贡贸易体系 ,是亚洲历史上 ,也只是亚洲历史上独特体系 ”①


更早之前,(美国籍)‘费正清’和他同事在一篇专文中这样描述清代的朝贡制度“世纪的中国外交政策是在抵抗其传统的背景即朝贡体系下开展的 。”

不过 ,根据’滨下武志‘的观点 ,朝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中国及其藩属国之间的贸易 ,但他忽略了它(朝贡体系)的其他重要功能,如:
朝贡体系提供政治合法性 ,也往往忽略明清之前历史悠久的朝贡制度或朝贡关系 。


而在’费正清‘的文章中 ,则突出了意识形态上的特点 ,却没有明确归纳中华朝贡体系最基本的意识形态结构 。其他有关中华朝贡体系的论述也基本没有对中华朝贡体制的思想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论述。

为此 ,本文在回顾中华朝贡体系的悠久历史之后 ,将对其特殊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本文认为 ,朝贡体制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 ,包括儒家思想 、天下观和华夷秩序 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以及维护地区稳定 。

下图:
1936年,《近代疆域变迁图》此为当时《中学本国地理教科图》,由「谭廉」主编,经中华民国前国民政府内政部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审核通过,于民国25年(1936年)由《中华舆地学社》首次出版发行。图中清晰地标示了我国琉球列岛与日本传统分界线在九州岛近海的《大隅海峡中间线》大隅群岛、台湾、南中国海的南洋区域特别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称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均属(今称为:南沙群岛)》,并指明南海诸岛归广东省管辖。

中国疆域变迁图,内包含清朝《皇朝直省地舆全图》与清朝宗主权领土等历史范围图。
(一)直接治理地区,各省道府厅州县市。
(二)间接治理地区,各羁糜、藩属国、租借地等区域《虽然其区域为地方自治,但中国拥有其宗主权领土》。

1936年,中国疆域变迁图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595








一 、中华朝贡体系的历史


大多数学者认为 ,长期以来,东亚传统的国际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 ,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头领 ,其周边小国就像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在规定的年限内派遣使节向中国表达敬意 。当然 ,这些国家总是可以从中国皇帝那里得到比他们供奉给皇帝多很多的赠品 ,并且 ,皇帝也会授予那些藩属国的统治者以缓带和金印 ,以赋予那些统治者以合法性 ,而中国皇帝也能够通过这种册封方式来表现他作为所谓天子的权威 。由于这是一个前现代体系 ,它的特点在不同时期也经常发生变化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 ,其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从现代 国际体系的角度来看待它的话 ,往往会使学者感到无法理解 。

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它 ,中华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已实行了几千年。在一些中国古代的诗歌和历史著作中 ,可以找到关于朝贡现象雏形 最早的和小范围内的朝贡活动的记录 ,最早的记载发生在商代,甚至更早以前 。
比如 ,《史记·五皇 》这样记载道“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

虽然这个故事只是中国史前记载或中国古代神话的一部分 ,但《史记 》是一个可信度相对较高的古代历史著作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与活动 。它也记 录过商代国王汤曾命令他的大臣伊尹制定《四方令 》,以便减轻周围蛮族的负担 。


汤在《四方令 》中这样说道 “诸侯来献 ,或无马牛之所生 ,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 。今吾欲因其地势 ,所有献之 ,必易得而不 贵 ,其 为 四方献令 。”②


根据《尚书 ·禹贡 》这部 中国最早 的历史著作记载 ,“岛夷 卉服 ,厥能织 贝 ”③。


所有这些记录和传说表明 ,在很早之前的中国境内就存在朝贡活动 ,尽管其中有些 目前还无法获得 明确证实 。④

不过 ,正式的国际性朝贡制度开始于汉代 。作为当时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汉朝主要接受了来自西北和北部地区那些落属国的朝贡 ,当然那些国家通过朝贡可以与汉朝和平相处 ,并保持其内部政治的独立性 。


另外 ,也有一些朝贡来自南方的小国 。例如 ,一本著名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淮南子 》曾经记载说 ,“海外来朝 ,夷人来献 ”。《汉书 ·地理志 》也记载说自武帝 以来 ,日南‘檄外’即今天的东南亚有来朝的事实 。①在某些情况下 ,中国的国君也会授予那些藩属国的统治者以缓带和金印 ,象征着那些统治者获得合法性 。

到了三国时期 ,中国分裂为几个‘独立’王国 ,其中每一个王国都热衷于追求成为全中国唯一正统的国家 。
魏国君主就曾接见过来自日本使臣的代表 ,接受他们的敬意,并授予‘倭奴国王金印’ ,以支持日本最大部落成为日本的合法统治者 ,他还赠予了倭奴国(日本)国王很多私人礼物 。
当时的吴国也向东南亚国家派遣使节 ,邀请“蛮夷 ”拜访吴主。吴国派遣了‘康泰、朱应’两位使节到南蛮之地宣扬教化 ,并鼓动他们到吴国朝廷进贡 。在康泰和朱应的成功活动下 ,包括‘扶南、林邑’(今越南和柬埔寨)部分地区 等等十几个 国家纷纷携带本国特产来到吴国进贡。

由于所谓周边“蛮夷 ”从前也常常会渴见‘商 、周 、汉诸朝的天子’ ,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国君主们也对蛮夷来朝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既然它能够提升他们代表整个中国的合法性 。


之后 的
中国各个朝代继承了这一朝贡体系 ,到了唐代 ,这一体系建立在一个运作精良的制度之上 。
由于受到唐朝强大国力的震慑 ,许多蛮夷政权纷纷派出他们的使节来中国进贡 。

为了更好地管理朝贡贸易 ,唐朝设立了一个独立机构’鸿护寺‘ ,与另外两个机构’主客司、职方司‘一道行使职能 。
其中前者’鸿护寺‘属于’礼部‘ ,主管接受贡品和处理贸易事务 。
后者’主客司、职方司‘属于’兵部‘ ,负责为蛮夷使节绘制地图 。


到了宋朝元朝 ,经由特定的机构 、成文的规章和法令以及某些象征性符号等复杂的协同建构 ,中华朝贡体系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
例如 ,宋朝也将’鸿肪寺‘归属于’礼部‘ ,管理朝贡贸易 。同时 ,还在沿海城市设立’释站‘接待朝贡使节 。此外 ,宋朝还针对特定国家确立了朝贡周期 ,如要求安南每三年到宋廷进贡一次 。除此之外 ,蛮夷国家派来的使节的数量也受到严格控制 。
元朝同样大力地发展了朝贡贸易 。除了沿海的’释站‘ ,元朝还在大都(今北京)建立了’会夷馆‘ ,供藩属国特使居住 ,并主管记录他们的习俗 、物产 、所在国与中国的距离以及藩属国的其他情况 。有趣的是 ,元朝皇帝喜欢赏赐蛮夷使节金符 金质 、银质和铜质 ,希望以此将威严的中国皇帝转换成天下万物的统治者 。


到了明朝以及随后的清朝 ,中华朝贡体系到达了巅峰水平 。
1369 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不久 ,就发布了一道诏谕宣告天下 ,大意是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蛮夷 ”①窃据了中国 ,并将其人口扩展到天下各处 ,同时 ,他们废弃了中国人的人伦纲常 ,因此皇帝和他们开战年 ,并最终将他们打败 现在皇帝统治了中国 ,天下刚刚安定 ,但他恐怕那些蛮夷还不知道这一转变 ,因此便派遣使节进行宣告 。②

由于有些外国人总是假冒蛮夷使节从朝贡中牟取丰厚利益 ,明朝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勘合制度” ,来辨别藩属国使节的真伪 。
清朝也发展出一套远比元朝复杂的体系来管理朝贡关系 ,中国与那些落属国的国际贸易也在这一国际体系的框架下繁荣起来 。在几乎整个明朝和一部分清朝的时期内 ,海上贸易是被皇帝所禁止 的 ,这样一来 ,朝贡体系成 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唯一渠道 。如果是在海禁时期 ,与蛮夷的贸易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被允许在’会夷馆‘内进行 。

另外需要重点指出的是 ,通过中华朝贡体系 ,中国文化逐渐被传播到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国家 ,如朝鲜 、日本和越南 ,并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世界观念 ,伴随着这一进程 ,东亚地区最终形成 了儒家文化圈 。





二 、朝贡体系的观念结构
(一) 俪家甚本教义

显然 ,对于西方人而言 ,朝贡体系的独特性难以理解。由于中国文化发祥于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 ,之后逐渐为东亚更广襄地区的众多人口所接受和分享 ,因此植根于这一文化深处的朝贡体系不能依据现代国际政治来理解 ,而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寻求解释 。
大约4000年之前 ,周王朝的中央王国建立起了分封制度 ,周朝的君主被称为天子 ,被视作所有其他诸侯通常是周天子的亲属的核心。周朝君主以天子的名义 ,将土地分封给臣属 ,作为回报 ,这些臣属们需要向其进献特产和提供军队 ,另外还需要严格遵守中央政权制定的礼节进行渴见 。
尽管只有春秋时期才产生孺家 ,但周王朝的礼乐制度被儒家吸收 ,成为受推崇的对象 。尽管分封制或者封建制以及宗法制体系后来被郡县制 与官僚体制相适应所代替 ,但等级秩序仍然留存在脱胎于中国立命之本的民族文化的政治体系之内 ,并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将儒家学说定为中国的最正统文化之后得到巨大发展 。

一般来说 ,儒家教义包括“仁 ”和“礼 ”两大重要内涵 ,它们主要来源于周王朝的文化和政治传统 。
“仁 ”是各种美德 的融合 ,包括了博爱 、公正 、仁爱和慈善 ,而“礼 ”也包涵许多含义 ,如强调 了秩序 、节制 、礼节和等级制 。“仁 ”是伦理表现 ,而“礼 ”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 。

根据儒家学说 ,一个完美的家庭应该完完全全地遵守“仁 ”和“礼 ”,一个完美的国家则应 由这样 的家庭构成 ,而一个 完美 的“天下 ”应该 由这样完美 的国家构成 。正如《大学 》中所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 国 欲治其 国者 ,先齐其家 。”①于是 ,中国的政治体系被构筑在基于儒家教义的单个家庭结构的基础之上 ,中国与“蛮夷 ”的外部关系同样如此 ,也就是说 ,中华朝贡体系也依赖于“仁 ”与“礼 ”。

谈到“礼 ”时有必要介绍一下“五服制 ”,它是儒家教义的潜在部分 ,早在夏 、商 、周就开始运行 ,并且逐渐成为了宗法制 的观念基础。在《尚书 ·禹贡 》中提到不同的政治单元对天子有着不同的责任 ,根据政治单元在地理上与中央政权首都的距离远近 ,“五服”被分为“甸 、侯 、绥 、要 、荒 ”。其 中“甸服 ”所承担的义务范围最广 ,而荒服最少 。②因此有学者声称 ,朝贡体系“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 ”③。
或许“礼 ”可被视作是等级制政治和社会体系的一种实践 ,但是如果脱离了另一意识形态 — “仁 ”,它就不能清晰且完整地解释朝贡体系这一等级体系 。如果说是“礼 ”使得朝贡体系成为一种等级体系 ,那么“仁 ”就是这一等级体系下 的和平与稳定的保障 。孔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④若“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
概言之 ,在等级体系下的和平与稳定是通过“仁 ”而不是武力来维持 。
综上所述 ,在儒家或类似思想的影响之下 ,中国作为一个帝国 ,事实上仅仅是每个帝国之内的成员在其中严格依据其地位行事的一个巨大的家庭模型 ,这保障了一个等级政治框架内的稳定 、和平以及和谐 。也就是说 ,这一由儒家学说所确立的寻常家庭的等级制 ,在中国国家政治体系中得到了实践 ,而这一政治体系是以皇帝为核心 ,那些大臣 、诸侯及所有其他的下属像皇帝的弟妹甚至子女一样行事 。
因此 ,中华朝贡体系可以被看作是 中国内部政治和社会体系的翻版和扩展 ,后者同样也是 以“礼 ”和“仁 ”为基本理念的、基于儒家教义这一教义获得许多儒家的内部分支包括后来的新儒家的认可的中国家庭的翻版和扩展 。



(二 )华夷秩序
从《竹简纪年 》上可以发现 ,从夏朝开始 ,那些居住于 中国中原地 区的人们称周边的人为“夷 ”,到后来也称之为“戎 ”、“狄 ”、“蛮 ”。最后 ,中原地的中国人统一称那些周边的人为“四夷 ”。因此在当时所知有限的中国人的眼里 ,全世界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中国人为 华 和野蛮人为 夷 。
《礼记 》中说 :
东方曰夷 ,被发文身 ,有不火食者矣 。
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 ,有不火食者矣 。
西方曰戎 ,被发衣皮 ,有不粒食者矣 。
北方曰狄 ,衣羽毛穴居 ,有不粒食者矣 。
中国 、夷 、蛮 、戎 、狄 皆有安居 ,和味 ,宜服 ,利用 ,备器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①尽管如此 ,这一区分并不代表着从种族和人种角度所作的区分或歧视 ,而仅仅是从文化视角上总结所得的区别 。
明代儒家大学者'何塘'明确认为 “中夏夷狄之名 ,不藉其地与其类 ,惟其道而已 。故春秋之法 ,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 ,夷而进人中国则中国之 。’,②
关于华夷秩序有许多历史典故 。据说商朝的皇室来 自于“东夷 ”,而周朝 的皇室则来自于“西戎 ”。孟子曾经说过 “舜生于诸冯 ,迁于负夏 ,卒于鸣条 ,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 ,卒于毕那 ,西夷之人也 。”③由于上述圣贤出身于蛮夷 ,因此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四海之 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④
中华朝贡体系明显深受华夷秩序范式的影响 ,由于蛮夷可通过接纳中国文化使自己成为“华 ”,“华 ”也可能在特定背景下因为丧失、或遗弃中国文化而沦落为“夷 ”,因此这一范式包含了“华夷 ”置换的潜在逻辑。
尤其在元代和清代 ,华夷秩序激发了日本某段时期包括朝鲜代替中国成为中华中心的意愿 。因为在这两个朝代 ,中国处于蒙古和满族的统治之下 ,而后者根据华夷秩序皆为蛮夷 。这一“华 ”与“夷 ”的置换在日本被称为“华夷变态 ”。
显然 ,华夷视角下的朝贡体系与殖民体系存在着巨大差别 ,在殖民体系下 ,殖民者残酷统治殖民地 ,殖民地国家在西方殖民者强制甚至武力下成为受剥削及压迫的彻底的附庸 。相反 ,在华夷秩序的范式下 ,所有的藩属 国都有独立的地位 ,如果它们能在规定的年份里来到中国朝廷渴见其皇帝 ,中国皇帝一般不会主动插手其内部事务。根据儒家教义 ,藩属国的人民如同中国皇帝的子民 ,而皇帝的目标和职责在于维护稳定和促进体系内的共同繁荣 。



(三) 天下观
作为朝贡体系观念结构 的支柱 之一 的另一重要概念是 天下 观 。‘诗经’云:“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这反映早在周朝 ,天下观已经是形成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哲学的基础观念的一部分 。人民在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中接纳中国文化作为他们的支配性观念 ,并和平地保持各自的社会和政治地位 ,这样的一个和谐世界 ,称之为“天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天下 ”的外延在不断地扩大 ,但基本内涵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某种意义上来说 ,作为一个世界 ,天下由许多独立的政治单元所构成 ,而中国是其中的核心和支配者 ,或者是其他政治单元的领袖 。因此 ,天下与具有明确边界和国境线的世界是不同的 。
为了理解天下和现代国际社会的区别 ,必须 明白中华朝贡体系与一个存在于领主一殖民地体系 、霸权体系、或者民族国家体系之中的不平等和冲突性的国际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皇帝看来 ,天下是他有义务关怀的“大家庭 ”的一部分 ,尽管中国与它的落属国之间还是有所不同 。
比如,明朝朱元璋在其对邻国的诏书中宣称: “联既为天下主 ,华夷无间 ,姓氏虽异 ,抚宇如一 。”①
明朝的第三个皇帝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其登基后不久 ,也在一份书中宣称: “联君临天下 ,抚治华夷 ,一视同仁 ,无间彼此 。”②
按照儒家学说 ,上至皇帝和高级官员 ,下至每个普通百姓都有义务维持天下的安定和繁荣 。正所谓“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③。相应地 ,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其著作中认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因此“一视同仁”以及对于天下“匹夫有贵”的观念使得中华朝贡体系不再是各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 ,而是一个中央政治体系中国与其他边睡政治体系蛮夷政权之间的扩大 、复制后的关系 ,与通过自助才能维持的处于持续紧张和敌对状态的民族国家体系大为不同的是 ,这一地理上包括 中国及其邻国的“天下 ”是一个紧密的 、自我运行的和谐世界 ,此外 ,民族国家体系中的认同还需要依据国家和种族的不同 ,通过排除异质行为体来建构 ,这点也与朝贡体系存在较大差别 。天下观使得朝贡体系与到世纪西方殖民者所建立的殖民体系迥然不同 ,后者则明显呈现出西方 国家与世界其他 国家的差异并且一般需要靠武力才能维持运作 。




三 、朝贡体系的功能
(一) 提供政治合法性
对中国皇帝来说 ,统治一个拥有广裹领土和庞大人口的帝国绝非易事 ,如果他想成为一个所谓的开明君主 ,那么他还应当认真地遵循儒家的教义 ,尤其在秦王朝之后的中国 。也就是说 ,儒家教义是中国皇帝统治中国的重要合法性来源 。由于最早的儒家教义和后来发展了的儒家观点构成了朝贡体系的支柱性观念 ,同时 ,臣属们认为中国皇帝应该成为遵守儒家教义的楷模 ,于是遵从儒家教义成了皇帝的主要义务 ,因此在儒家教义的基础之上维持朝贡体系的良性运转 ,对皇帝来说是其在中央政权获得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 ,经由这一套体系 ,他也可以获得外国对其皇位继承的正统性的承认。当臣属的承认作为中国皇帝巩固其政治合法性的方式之一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之时 ,上述这点就变得尤为重要 。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尤其在中国各个王国的政权影响力相当微弱时 ,那些君主们迫切希望邀请外国使臣前来拜见 。
比如 ,宋朝国力软弱 ,经常受来自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武装的威胁 ,但是宋朝皇帝对保持和巩固朝贡体系有着强烈的兴趣 ,这一举动其实是为了向天下民众宜示 ,除了宋朝之外 ,其他虎视耽耽的强权如辽 、金都不是中国王朝的正统 。①
另一方面 ,如果那些藩属国觉得有必要通过中华朝贡体系来巩固其在本国的政治合法性 ,它们同样也具有参与或者维护这一体系的动机和意愿 。由于中国文化和军事在东亚的强大影响力 ,那些小国不得不被吸纳人中国文化圈 ,而在其中只有那些受到中国皇帝认可的国家才具备统治其人民的完整的合法性 。
例如 ,在李成桂建立一个独立的朝鲜曾为中国唐朝领土的一部分之后 ,迫切希望得到中国明朝皇帝的官方承认 。一开始他失败了 ,因为明朝皇帝并不认可他成为一个合法的继承者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努力 ,直到明朝的新一任皇帝给予他册封 。②
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在 1598年的侵朝战争中失败后在这一战争中 ,朝鲜得到了中国的支持 ,也向中国皇帝提出过相 同的请求 。


(二) 获取经济利益
尽管如此 ,在明清两朝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蔚然成风的过程中 ,朝贡体系发挥了一种特定的作用 。在明代 ,中央政府制定了禁止海外贸易的政策 ,禁止老百姓与海外人员的贸易 。这样一来 ,中国皇帝与藩属 国使臣之间的朝贡与赏踢成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唯一渠道 。当然 ,由于来自藩属国的进贡大多属于奢侈品 ,这种贸易并未影响到平民百姓的生活 ,当然 ,这类贸易的规模也非常有限 。
清代延续了明代的朝贡贸易体系 。清朝皇帝几次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进行私人交易 ,并制定了一些复杂的法令和设立了一些特殊的机构来管理朝贡贸易 ,规定了贸易地点 、时间以及到达中国的朝贡使臣的人数 。
比如 ,除了朝鲜和琉球 ,其他国家的朝贡贸易须在三或五天内 ,在预定的市场完成 。
一般来说 ,除了在市场内的贸易之外 ,皇帝和藩属国使臣间的交换并不平衡 ,也就是说 ,使臣们从皇帝处所获得的赐予大大高于他们向后者的进贡 。这种不平等的“贸易 ”源于中国皇帝认为作为一个天朝大国 ,对于其属国应该慷慨相待的观念 。这种观念使海外使臣通过朝贡贸易获得了可观经济利益 。


(三) 维持地区稳定和安全
在实践中 ,通过中华朝贡体系 ,东亚地区维持了长久的地区稳定乃至和平局面 。其中有两个需要强调的因素 。第一 ,中国的超强实力 第二 ,天下观 。
中国超强实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领域 ,还体现在软实力如中国文化上 。没有任何一个藩属国愿意与中国长期武力对抗 ,同时 ,如果有藩属国干涉甚至人侵
他国 ,在中国军队接到求援邀请下 ,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动用它的武力来帮助那个受欺侮的国家 。
例如当朝鲜受到日本侵略时 ,中国军队开进朝鲜与日本军队作战 ,最终恢复了这一地区的秩序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 ,中国军队在他国的停留时间从来没有超过国际战争和所在国内战的结束之日。
地区稳定得以维持也得益于另一原因,中国对天下观念的坚持 ,中国皇帝认为自身有责任维持地区稳定和天下繁荣 ,同时 ,那些蛮夷政权或是藩属国由于一方面在 内政领域政治上独立于中国 ,另一方面他们的国家安全同时又受中国保护 ,因此 ,他们从部分基于天下观运作的朝贡体系中获得了国家安全 。

1369年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 了《皇明祖训 》,明确指 出:
“四方诸夷 ,皆限山隔海 ,僻在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样。彼既不为中国患 ,而我兴兵轻犯 ,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 ,贪一时战功 ,而无故兴兵 ,致伤人命 ,切记不可 ”①。

朱棣‘皇帝派其代表 ,曾经七下西洋的’郑和‘向那些东南亚人民宣读其’诏谕‘时则说 :
“今遣郑和资救普谕联意 ,尔等只顺天道 ,洛守联言语 ,循理安分 ,勿得违越 ,不可欺寡 ,不可凌弱 ,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


’费正清‘认为:
“不能说 中国朝廷从 ……朝贡 中获得了利润 。回赠的皇家礼物通常比那些贡品有价值得多 。在中国看来 ,对于这一贸易的首肯更多的是一种帝国边界的象征和一种使蛮夷们处于某种适当的顺从状态的手段……”②
可见朝贡体系是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方式 。





四 、朝贡体系的崩溃
清朝末年 ,中华朝贡体系逐渐失去了影响 ,并最终在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的中日黄海海战之后 ,走 向了崩溃 。
(一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 ,日本统治者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国内改革,这被历史学家称作明治维新 。在明治维新之前 ,当日本被迫向西方殖民者打开国门之时 ,日本的许多精英开始思日本的未来战略 ,发表了许多种族主义论调的’福泽谕吉‘即是其中之一 ,根据他的最著名的“脱亚人欧 ”论 ,如果日本想要在未来取得巨大进步 ,就应该着眼于脱离亚洲 ,加入西方国家的行列 。福泽谕吉还认为日本应该人侵中国藩属朝鲜国,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这一定程度上成为了 20世纪 30至 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来源 。
明治维新是一场全方位自上而下的改革 ,以那些致力于使日本成为民族国家并摆脱中国影响和中华朝贡体系的 日本精英和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为依托 。在明治维新成功之后 ,随着日本入侵朝鲜的得逞 ,中国同时失去在日本 和朝鲜的影响力 。


(二) 清朝的衰落
由于在同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同英法联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接连失利 ,中国人突然间意识到中国的衰弱和总理大臣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相关。但是清王朝的最大失败发生在与日本的黄海海战中 ,这场战争使中国受到之前大得多的压力 ,改变了中国对于传统政治体系的观念 ,甚至改变了中国文化 。许多知识分子因而对中国在同那些“藩属国”和“蛮夷 ”的战争中失利感到十分困惑 。正是发生于1894年的黄海海战甲午战争 — 近代以来的首次中日战争 — 拉开了朝贡体系崩溃的序幕 。
除此之外 ,随着中国的衰落 ,朝鲜在受到日本军事威胁之时也不能再依赖中国保卫其国家安全 ,中华朝贡体系也 随之丧失了对于朝鲜人的吸引力。当中国在朝鲜战场与日军的作战中失利后 ,朝鲜完全沦为了日本 的殖民地 。同时 ,西方人开始以现代 国家的观念要求改造中国,迫使中国成为殖民地 。一般来说 ,在中国同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战争中屡次失利后 ,东亚地区的条约体系逐渐代替了朝贡体系


(三)中国落属国受到西方的殖民统治
中国在东南亚的藩属国之一’马喇加‘1511年由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 ,被迫脱离中国的朝贡体系 。从那以后 ,那些作为中国在东南亚藩属国的小岛国在西方殖民者的暴力和讹诈下陆续沦为殖民地 。
例如:爪哇岛在1571年被荷兰所殖民 ,菲律宾(苏禄王国)于1851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当然 ,特别是在清末 ,由于中国的屏弱 ,那些国家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借助中国的支持从殖民者手中重获独立 。
中国藩属国殖民地化的类似进程不仅仅发生在东南亚 ,还出现在南亚、东亚和西亚地区 。就像多米诺骨牌得倒下一样 ,在西方和日本殖民势力进人那些地区之后 ,几乎所有中国的藩属国都陆续被迫脱离了中华朝贡体系 。很容易理解 ,朝贡体系的崩溃是与包括阿富汗、柬埔寨、不丹、老挝、缅甸、越南、琉球和朝鲜在内的中国藩属国的逐渐沦为欧美日俄强权的殖民地相伴发生的





五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 中华朝贡体系的失败和崩溃是必然的 。这一体系依赖于农业文明以及部分得益于中国大一统局面之下财富积累后的中国国力。虽然中华文化为朝贡体系提供了最重要的观念基础 ,但中国庞大的地域和人口所组成的超强地区国力所具有的威慑力量 ,是周边国家愿意成为朝贡体系一部分的重要原因 。因此当遭遇由西方所创建的工业文明以及现代经济和军事制度的冲击时 ,中国朝贡体系不得不让位于现代强权国际体系与民族国家体系 。

第二 , 尽管中华朝贡体系最终消亡 ,但它的后续影响力不能就此忽略 。由于中华朝贡体系曾经留存了相 当长一段历史岁月 ,因此在一些特定时期 ,它仍然在东亚地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 ,日本在20世纪对于中国的侵略部分是受到了天下观念的启发 ,这一观念认为天下是一个共同体 ,而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有责任致力于天下的繁荣和安定 ,不过日本选择了一条极端错误的途径,侵略战争 。
与此同时 ,这一观念还影响到了深受儒家教义及其哲学浸濡的中国人、日本人和朝鲜人各自对于东亚国际社会 中国家的地位的看法 ,甚至到今天 ,这一影响依然存在。由于朝贡体系只承认一个权力核心,而忽视单元之间的平等合作 ,因此 ,今天东亚地区的若干国家尤其是中日两个经济强国 ,都力争成为地区领袖,而较少强调它
们之间的平等合作 。

第三 ,在民族国家体系为主流的时代以及全球化时代 ,我们可以从朝贡体系中有关安定和繁荣得到成功保障的实例中获得借鉴 。概括地说 ,安定和繁荣可以通过和平途径得到保障和实现 。过去东亚长期的和平通过中国文化 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 、部分基于“礼 ”和“仁 ”两个儒家重要教义的独特的等级秩序来达到的 。撇开中国与其藩属国间的从属不平等的地位不说 ,仅考虑通过和平途径而不是武力和强制维持了地区和平和安全这一点 ,对于我们亚洲人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显然 ,文化上的共同性和共享价值的存在 ,尤其是对秩序和仁爱原则的严格遵守曾保障过这一地区的长期稳定 ,这是我们能够从中华朝贡体系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





备注:


本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皿中文核心期刊 ,政治学类。


近日 ,我刊被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献计量与科学研究评价 中心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08 年版 核心期刊 ,并被收录在即将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览 》200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根据文献计量学的聚散理论 ,通过对学术期刊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的量化分析 ,评选出学术使用率含被引率、转摘率和流通率较高 、影响较大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涉及23个学科与综合性学科 ,共368 种 。同时 ,本刊还人选为政治学含马列类的中文核心期刊 ,收录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第五版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已于 1992、1996 、2000 、2004 年出版过四版 。来自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农业科学 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 个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组成课题组 ,在总结此前核心期刊评选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被索量 、被摘量 、被引量 、他引量 、被摘率 、影 响因子 、获国家奖或被 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 、基金论文比 、 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 ,对2004至2005年我国正在出版的 12400余种期刊进行评选 ,选出 1980余种核心期刊 ,分属七大编73个学科类目。





[attach]19685[/attach]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台灣獵戶人 2015-11-17 11:59
备注:

①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贸易圈’,’朱萌贵 、欧阳菲‘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35页 。


① 《史记 ·五帝本纪 》。
② 《逸周书 ·卷七 》。
③ 尚书 。
④ 如《韩诗外传 ·卷五 》载 “ 周成王之时 ,越裳 氏重九译而献 白难于周公 。”尚书 ·大传卷五,则称 “交趾之南 ,有越裳国 ,周成王时 ,越裳氏来献白难 。”


① 《汉书 ·地理志 》。
② 《宋会要辑稿 》蕃夷七之五一 。


① 元朝的统治阶级是蒙古人 他们被构成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人认为是蛮夷 。
② 《明太祖实录 》卷三八 ,洪武二年正月乙卯条 。



大学 。
《尚书 ·禹贡 》。
滨下武志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第 页 。
《论语 ·为政 》。
《论语 ·季氏 》


① 《礼记 ·王制 》。
② 何塘 《河内祠堂记 》, 元许衡 《许文正公遗书 》,卷末 。
③ 《孟子 ·离娄下 》。
④ 《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 》。


① 明太祖实录 ·卷五十三。
② 明史 ·郑和列传。
③ 《大学 》。

① 据记载 ,与宋有朝贡关系的落属国共26个 ,共进行了 302次朝贡 。见《宋会要辑稿蕃夷 》,转引自‘李金明’ 、‘廖大坷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04页 。
② 〔韩 〕郑容和 《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 》,《国际政治研究 》
2006年第1期 。

①即皇明祖训明史纪事本末 ,卷五五 。


引用 三星天洋旗 2015-11-22 03:18
中国政府享有对琉球国的“”宗主领土权“”的权益。
琉球国王享有琉球列岛的“”治理管辖权“”的权益。


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从未签署任何放弃、或割让等协议书文件给予它国。虽然日本殖民政府于1879年后单方面废中国藩属琉球国,从而改设置日本冲绳县给予窃占殖民。

但中国历届的政权从未、也未曾正式签署放弃对琉球宗主权领土。
故此,美日两国必须将其窃占的琉球列岛,以和平协商谈判归还与中国,并且必须遵循港澳地区回归模式。

1879年,中国官府"照译"横滨西字报论琉球事
http://bbs.liuqiu-china.com/foru ... hread&tid=18632

清季 申报 台湾纪事 辑录  一十七

光绪五年八月二十日(公历十月初五日——礼拜日)/1879年,
照译 横滨西字报 论 琉球 事

公历一千八百七十四年,日本兴兵至台代球民复仇;中国过问,几动干戈。

日兵至台时,统领"西乡从道"照会"闽浙总督"李内称:『日前台湾生番劫杀备后民四人,后又惨害琉球难民五十二人;特此兴兵复仇』云云。

闽浙总督覆文内称:『琉球,中山故国也;臣事中国巳数百年,极其恭顺。而中国待之,不分畛域。是以本大臣札饬台湾地方官严拿凶犯,秉公办理』云云。

闽浙总督二次照会,更属了然;内称:『球人是我属民,其被生番惨害一事,自应由本大臣饬令地方官查办,不必贵国费心。况贵国之备后四人未遭惨戮,不过被劫』云云。

吾读此文吾,已知"巴君"之谬,然尚未知成立之约何如;

及取阅之,乃知"太久保"与"总理衙门"所定者,曾无一「琉」字、一「球」字,第言「有国当保护己民」而已。

此一役也,中国自始至终皆不直日本所为,谓其"藉端滋扰"。

查看全部评论(2)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9-15 07:01 , Processed in 2.052961 second(s), 1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