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绳厥祖武,泮林革音之古「中山国」文化特展 文:旅顺博物馆。二次编辑:猎户人 「河北博物院」,曾举办的古「中山国」系列展览曾获评“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广受好评。而「旅顺博物馆」也特引进此展览,作为“建馆百年”的重要内容。分别邀请了考古学专家「郭大顺」、河北省博物院「张丽敏」、大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翠敏」在展览开幕当天作客旅顺博物馆文博论坛,分别对辽宁地区战国文化、古「中山国」文化与大连地区战国文化等进行深入解读。 尽人皆知「中山狼、琉球中山国与中山王」等,却鲜有人知我国周朝「中山国」。春秋战国期间的「中山国」,属于白狄「鲜虞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其始建于春秋末年,战国中期达到鼎盛,后为赵国攻灭,其存续210余年。由于缺乏完整的史料记载,东周「中山国」遂成为一个“神秘王国”。20世纪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中山王 陵」等处的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揭开了东周「中山国」的神秘面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紂王,武王克殷后,开始分封诸侯,这些诸侯有先代君王之后、有功的异姓贵族,也有姬姓亲属。武王还留下商代王畿北部继续作武庚(殷紂之子)的封国、对投诚者保留原有食邑。周朝统治近一千年期间,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征讨臣服融合的过程期间,华夏逐步形成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朝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而诸侯原分封领地,则须筑城、建庙、立社,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雏形。周人的分封诸侯虽早于武王时开始,但大量封国是在成康之世才出现的。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宗亲的姬姓就有四十国,兄弟之国有十五国。而《荀子·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可见周初的分封是以宗亲「姬」姓为主体,而同时兼顾到异姓。 「季历」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吴(江苏苏州),文王二弟(一说从侄)虢仲、虢叔封于东虢(河南滎阳)、西虢(陕西宝鸡)。 文王诸子:分别封于管(河南郑州,早灭)、蔡(河南上蔡西南)、霍(山西霍州西南)、卫(河南淇县)、毛、聃(河南阜阳)、郜(山东成武东南)、雍(河南修武西)、曹(山东定陶西)、滕(山东滕州西南)、毕(陕西咸阳西北)、原(河南济源西北)、酆(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郇(山西临猗西南); 武王诸子封于晋(始封在山西翼城西)、应(河南平顶山)、韩(山西河津东北); 周公诸子封于鲁(山东曲阜)、凡(河南辉县西南)、蒋(河南固始西北)、邢(河北邢台)、茅(山东金乡西北)、胙(河南延津北)、祭(河南郑州东北); 「召公」之子封于燕(北京)。 主要的异姓诸侯则有:殷贵族「微子啟」封于宋(河南商丘附近),「姒」姓封于杞(河南杞县),嬴姓封于葛(河南宁县西北),「妘」姓封于陈(今河南淮阳)等等。 最初的封建主要集中在中原,是周朝王室的一部分,在之后并没有继续推广。这些封国以人群为主体,常常迁徙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它们由河南向东、向南迁移,不断形成了周王室新的屏障。 周朝前250年,有大约70到90个诸侯国。由于,周朝是继商朝之后,国姓为「姬」。周朝对诸侯国的控制虽是松散的,但又是有效制约的。诸侯中有大约三分之二为周族的同族男系亲属宗亲,由于周族的所有分支都感到有必要团结在一起,以维持他们对于被征服前朝的商族和其他非周族部族的支配地位。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这些效忠周天子的动机逐渐减弱了,而且在周王朝元前771年,《犬戎之祸》周「幽王」被杀导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灭亡。「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 犬戎,东迁都到 洛邑,是为 周平王。「余臣」则在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王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周朝各诸侯便很快摆脱了天子控制,战争连绵不断,由于战胜国兼併被征服的诸侯国,中华大地上诸侯国的数目从大约300个减少到了不足20个,其中包括洛阳附近仍由周天子直接统辖的残留领地。这时的周天子,成有权无实的天下共主。 周朝中央制度: 东周时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係,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据史载,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中人(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 中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即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前505年与前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该书记载,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姓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西北的戎、狄等国家或部落,其中就有「鲜虞」。 前327年前后,中山王继承王位。此后十余年间,中山国富兵强,前323年,由魏国犀首「公孙衍」发起倡议,联合「魏、韩、赵、燕、中山」等「五国相王」,在称王的五国中,只有中山国是「千乘之国」,其余四国都是「万乘之国」。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攻进燕国。中山国见有机可乘,也背弃了同盟,派相邦「司马賙」率军北略燕国,夺取几十个城市,佔领数百里的燕地,还掠取了许多财物,并将取得的「吉金」(铜器)重新铸造了铁足大鼎和夔龙纹方壶,在上面铭刻长篇铭文来颂扬中山王和「司马賙」的功绩。史称「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闔,交相控引,争衡天下」此时为中山国的鼎盛时期。 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上所标的长度比例推算,中山国疆土合战国时长度单位為南北距离606里,东西距离454里,总面积与《战国策.秦策》中「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之说吻合。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对中山国手工匠人的工艺技巧和绚丽多姿的工艺品的讚叹。《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一段故事可以说明中山国在社会风俗方面还保留著一些原始时代的特色:周威公问晋太史屠黍曰:「天下之国孰先亡?」曰:「晋先亡。」威公又问曰:「孰次之?」曰:「中山次之。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淫、好悲,其主不知恶。此亡国之道也。」居三年,中山果亡。 「旅顺博物馆」则遴选「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研究」等所藏古「中山国」精品文物240件,以文化分野的全新视角设计推出《绳厥祖武、泮林革音——古「中山国」文化特展》,为观众呈现一场文化盛宴。其中“陶人俑拜山”、“狩猎宴乐图铜盖豆”等文物展现了古「中山国」对胡风狄俗的坚守,而“成公九鼎”、“ 铜圆壶”等文物则表现了古「中山国」对华夏文化的向往。希冀本展览使广大观众能够在近距离欣赏古「中山国」的艺术珍宝的同时,亦能更好地领略璀璨峥嵘的古「中山国」文化。 中山王厝墓中出土了刻铭《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三件器物,上面共刻有铭文1123字,记录了中山国君世系的资料和中山国历史事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铭文刀法娴熟匀畅,笔划钢劲洗练,文辞典雅优美,是欣赏和研究战国文字及书法的珍贵资料。战国时期的中山篆(大篆/金文)和中山古国,古人“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除此之外,还有刻于甲骨。骨签,是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骨片上刻写文字,因其形状和刻文内容类似现在某些物品的标签,故名。双兽指的是错银双翼神兽,中山王厝墓出土,共2对4件,形制相同。为镇席之器或陈设品。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扭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它的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十分矫健有力。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饰,周身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背部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风神“飞廉”的形象。 《铁足铜鼎》拓片,《铁足铜鼎》高51.5厘米,腹径22.6厘米,重60公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铜铁合铸器。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山王「厝」与其他王公诸侯们同逾越己身的僭越礼乐,用上了专属“天子九鼎”,这个刻满铭文的《铁足铜鼎》是其墓葬九鼎中的首鼎。鼎上铭文共469个字,铭文刀法娴熟,横竖刚直,构字秀丽。 中山三迁: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中山国在历史上曾有三次迁移。第一次迁移是白狄族鲜虞部落从陕西旧地东迁,在保定南部一代建立国家,定都中人(今河北省唐县北城子村)。第二次迁移,是中山武公初立,迁都于顾(今河北省定州)。第三次迁移,是魏国灭中山国,中山桓公历经二十余年复国,迁都于古灵寿城(今平山县三汲乡和灵寿故城村一带)。 享堂:古人重视祭祀,祭祀的对象分为天、地、人。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享堂就是建在陵墓上专门用于祭祀祖先的建筑。为防止屋顶瓦面下滑,古人用瓦钉将瓦当和筒瓦固定在一起,瓦钉上的装饰称为瓦钉饰。中山国的瓦钉顶部作山峰形,两侧各饰一鹰头。鹰头曲颈,圆眼,勾状嘴,富有动感。器身上部中间为一个三角形孔,下部为一亚腰形和两个新月形孔。下端中部为扁方形瓦钉,左右两侧出翼,形似蝶翼。制作精细,出土时表面涂朱。在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建筑构件中,山峰形瓦钉饰为中山国所独有。 狄希:狄希是中山人,古代著名的酿酒师。根据《搜神记·卷十九》记载,狄希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就连闻到酒香都会醉倒三个月。 中山人好饮善酿,中山故地也曾是商朝遗民所在地,酿酒的工艺流传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在中山王厝墓中就发现了颜色浓如墨玉和淡似翡翠的两种美酒。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酒。中山国装酒所用的器具,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制作格外精美。 《史记》记载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战国中山国王陵文物陈列馆 电话:0311-86880011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 备注: 《藩属》中国历史上,虽有「琉球王国」之称,但他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它只是古代中国皇帝册封的王土。 中国历代朝廷的皇帝给予封号爵位: 如「百户、千户、男、子、伯、侯、公、王」等,有些时期又称”国”[ 如,东汉时期的 魏 国/蜀 国/吴 国 、唐朝、五代等等], 而中国历代的藩属[国] 行政区域制 度;则与现在的省权、或自治州区、或特别行政区相当。完全不是欧美近代政治的「国与国」关系,实为是「中央与地方」的君臣关系。 因此,中国明清两皇朝历经五百多年来,琉球列岛是中国皇帝领土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华民族祖宗的遗产,由此琉球的主权是琉球人民的、也是中华民族。明清朝代时期琉球统称是「琉球国」=「中国藩属琉球」。而今天在新中国则称「琉球(冲绳)」=「中国琉球特别行政区」,中国政府拥有合法的琉球群岛的主权不容质疑。 《宗藩体制》框架内的「朝贡仪试」,是中国古代皇权朝廷特有的一种「普天之下,力所能及,莫非王土。」行政区域制度下宗藩体系,其立足点是 传统君臣政治思想的中心大国的定位。 (甲)政治面以藩属国遣其使臣按期赴京述职报告的“”称臣纳贡、永世服膺、代职镇守海疆“”的朝贡体制为主, (乙)经济面则採年度审核发放“”勘合贸易“”利益为辅的框架, 从而以政治经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朝贡体制共同体”的贸易经济初始的形式,在当时的政治、 经济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朝贡制度形成于先秦时候,其 体系是以天子(皇帝)为中 心,将 四周分封领土之诸侯分 为侯服、甸 服、男服、采服、 卫服、要服,而 “九州之外, 谓之番国”,亦即东夷、 北 狄、西戎、南蛮,又可分为夷 服、镇服、蕃服,是为“九 服”之制。 进入“九服”体系的 各诸侯、各藩属均 要向天子履 行朝觐和贡物的义务, 天子应 当以礼相待,并进行回赐。 中国明清两朝五百年拥有对藩属库页岛、虾夷岛、琉球台湾列岛等地区的宗主国权益未曾改变,虽倭国趁中国明末清初朝政更迭短暂数十年间藩属国“”库页岛、虾夷、琉球“”曾经被倭国所侵蚀占据,但随着清朝政权稳定后,对倭国施加压力以”军事以战逼退威慑”与经济以勘合贸易封锁制裁”等手段,最后上述三个中国的属国又陆续对中国称臣纳贡永世服膺镇守海疆,倭国短期窃据中国宗主国权益终放弃。 清朝 吉林将军,管辖藩属库页虾夷的事务。 闽浙总督,管辖藩属琉球台湾的事务。 中国政府享有对琉球国的“”宗主领土权“”的权益。 琉球国王享有琉球列岛的“”治理管辖权“”的权益。 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从未签署任何放弃、或割让等协议书文件给予它国。虽然日本殖民政府于1879年后单方面废中国藩属琉球国,从而改设置日本冲绳县给予窃占殖民。 但中国历届的政权从未、也未曾正式签署放弃对琉球宗主权领土。 故此,美日两国必须将其窃占的琉球列岛,以和平协商谈判归还与中国,并且必须遵循港澳地区回归模式。 中国拥有琉球群岛主权一脉相传。中国五百年来的"属国"琉球国,凡其王嗣位,先请朝命,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钮镀金银印",乃称"国王"。未经册封以前称琉球"世子",权国事;未经中国中央皇室政权承认其政治治理地位受封前,绝对不敢僭越自称为 琉球国 "王"。过去在中国宗藩制度区域行政管理框架内,虽有"蕃属国"的"国"名称及其"国王"的爵位,但“”它“”不是个完全独立自主国家,“”它“”的外交军事领土变更则是必须受到中国中央皇权监督而有所节制,事故“”它“”与中国中央皇权的政治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简而言之,“”它“”藩属国与中国中央皇权是地方自治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治从属关系。 《1879年,中国官府照译横滨西字报论琉球事》 清季 申报 台湾纪事 辑录 一十七 光绪五年八月二十日(公历十月初五日——礼拜日)/1879年, 照译 横滨西字报 论 琉球 事 日前,有人自北京寄书来,证明琉球所以属日本之故;作者"巴洛佛尔"受日本"宍户"公使之托,自不得不如是云尔。 察 作者之意,不外言公历一千六百十年(1610年),日本征服琉球以及一千八百七十四年(1874年),中国认琉球为日本管辖两端已耳。 一千六百十年,"萨摩"征球,人所共晓,即"华人(倭寇)",亦无异词; 而谓,一千八百七十四年(1874年),中国认琉球为日本管辖,则未免过当也。 夫琉球进贡中国,球王即世、中国遣使往封,事在"萨摩"征球前二百余年。 当萨摩入球时,封贡曾否停止,吾不知也;历年来琉球仍进贡中国,其陪臣子弟仍入北京国子监读书,球王即世、中国仍遣使往封:事事如初,众目共见、众耳共闻。 谓"琉球既隶日本"?封也、贡也,彼何以不知;知之,又何以不禁! 为日本者? 既攻琉球,则当废琉球之主、更琉球之政,以示君威;乃一一听其自治、一一率由旧章,行之二百余年矣。 今乃忽然昌言曰:「当是时,吾既灭其国,而有之矣」;谁则信之! 查琉球官吏上书有曰:「历奉日本严戒,勿以萨摩一事显告中国」; 又曰:「使臣进北京时,必令其盟誓勿泄」。 苟琉球既为己有,何不直禁其遣使,而私相盟约不敢告人?; 可见一千六百十年以来,琉球一岛,日本并未视为己有也。 至日本并球、击台等事,并未知照中国,而谓「琉球为其所为」;是与一千六百十年,萨摩谓「琉球为其所为」,无异也。 公历一千八百七十四年,日本兴兵至台代球民复仇;中国过问,几动干戈。 日兵至台时,统领"西乡从道"照会"闽浙总督"李内称:『日前台湾生番劫杀备后民四人,后又惨害琉球难民五十二人;特此兴兵复仇』云云。 闽浙总督覆文内称:『琉球,中山故国也;臣事中国巳数百年,极其恭顺。而中国待之,不分畛域。是以本大臣札饬台湾地方官严拿凶犯,秉公办理』云云。 闽浙总督二次照会,更属了然;内称:『球人是我属民,其被生番惨害一事,自应由本大臣饬令地方官查办,不必贵国费心。况贵国之备后四人未遭惨戮,不过被劫』云云。 吾读此文吾,已知"巴君"之谬,然尚未知成立之约何如; 及取阅之,乃知"太久保"与"总理衙门"所定者,曾无一「琉」字、一「球」字,第言「有国当保护己民」而已。此一役也,中国自始至终皆不直日本所为,谓其"藉端滋扰"。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977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1-23 08:39 , Processed in 1.55022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