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群英论见 查看内容

中国修宪无须与西方政治体制“对表”

2018-3-13 19:23| 发布者: 台灣獵戶人| 查看: 1094| 评论: 7|原作者: 台灣獵戶人

摘要: 中国改革走到这一步面临着内外诸多重大挑战,需要宪法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目前全世界的主要国家纷纷调动自己的政治资源,强化国家决策能力。中国做出包括上述关键点的修宪,首先来自中国发展内在需要的推动。 ...
《中国修宪无须与西方政治体制“对表”》
2018-03-11,文:环球时报社评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天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修宪涉及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调整国家主席、副主席任职规定,赋予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等内容,是本次人大最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


IMG_20180313_191056.png



中国酝酿重大决定时,西方一些人总要来插一杠。不过这次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西方不少舆论认为修宪是中国内部事务,应由中国自己决定。

当然,西方也有一些人表现激进,热衷拿中国的修宪与西方政治体制“对表”,这类表演的目的更像是要吸引眼球。然而,这些西方人故意回避了两大事实:


一、是中国改革走到这一步面临着内外诸多重大挑战,需要宪法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目前全世界的主要国家纷纷调动自己的政治资源,强化国家决策能力。中国做出包括上述关键点的修宪,首先来自中国发展内在需要的推动。


二、是团结与稳定是人民幸福的源泉,这种观念经历了洗礼,在中国深入人心,而且中国人知道,它们都不是白给的,需要党中央带领全社会精心守护。


中国人民希望生活在一个繁荣发展且持续稳定的国家里。这些年我们看尽不同国家的兴衰,还有民族命运的跌宕,我们尤其注意到有西方国家背书的那套体制用到发展中国家时纷纷走样,生出各种惊人的恶之花。


我们对中国这么大社会创造性地保持了长期稳健的崛起而庆幸。我们越来越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越来越坚信、珍惜中国道路最关键的秘诀,那就是在每一个时期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在今天和今后就是要坚决跟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走,不问风雨,不管挑战和诱惑来自何方。


新中国70年前建立时物质基础薄弱,一开始我们大体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开放后我们坚定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国家推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过程中我们认真处理了耳听八方和独立思考的关系,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独立政治思维的能力有多强大,是中国接下来走多快、行多稳的关键。


中国当下面对的重大问题几乎都是独特的,中国的主要现象很多是西方政治学解释不了的,中国要想继续成功下去,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建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形成中国特色的一整套思想及制度成果。中国的做法好不好,先进不先进,只能看它对中国时代使命的对应和促进程度,通过对实际效果的全面科学评估来确定。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自觉。改革开放以来,外界的海量信息影响、冲击了中国,但总的来看,中国驾驭了那些信息,而没有被那些信息淹没,我们的集体政治智慧不断得到磨砺。这当中党中央的领导力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次修宪来得很及时,就是因为它在新时代的艰巨任务刚确定下来的时候,对指导思想、党的领导、领导体制、监察体系的完善都通过修宪做了巩固。


这是中国人民的意愿,也是中国全社会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一些西方人搞不懂中国民意的基本逻辑,却总想对中国指手划脚,不能不说,他们缺少一些面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伟大社会实践时应有的客观和谦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gujiaguareno 2018-3-14 07:11
搞不懂中国民意的基本逻辑,却总想对中国指手划脚。总用殖民强盗的眼光看中国,必然会后悔的!
引用 ZHANG737 2018-3-16 09:59
过去这几天,世界发生了3件意味深长的大事!
2018年03月16日 08:15:23
来源:环球网公号

3人参与 2评论
原标题:就过去这几天,世界发生了三件意味深长的大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原先我们认为无法实现的事件,突然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原来可能无法撼动的人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可以说,过去几天,发生的这三件大事,正对国际局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

第一件事,安倍遇到了大麻烦。

日本森友学园丑闻又有重大内幕披露。日本财务省向国会承认,当初低价向森友学园出售国有土地,确实有14个文件被篡改过,删去了安倍晋三和他的妻子安倍昭恵的姓名。

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没有猫腻,为什么要篡改呢?

千夫所指之下,安倍12日赶紧道歉称:“动摇对整个行政的信赖,深切感受到作为行政首长的责任。向国民深表歉意。”

安倍和他左膀右臂的财务大臣麻生太郎,都面临辞职的压力。显然,没有麻生的授意,财务省谁敢改这样的文件?

更要命的是,安倍此前曾拍着胸脯表示:“如果我和妻子与森友学园事件有任何关联,将辞去国会议员的职务。”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安倍夫妇确实和森友学园有猫腻。政治家可以耍赖,但如果丑闻发酵,在今年秋天的大选中,安倍真可能宝座难保了。

对安倍来说,可能真是噩梦一场。本来,凭借还不错的政绩,安倍的任职时间,已经超过了小泉纯一郎,在战后日本首相中排第三名。

如果他再赢得大选,很可能成为日本战后第一人。

但现在,大麻烦来了。如果不得不辞职,那安倍修宪的雄心抱负,就真可能化为泡影了。

安倍,出来混,总要还的。



(二)

普京也有点小麻烦。

英国的梅姨很愤怒。光天化日之下,俄罗斯一名双面间谍和他的女儿,竟然在英国长椅上遭遇毒气攻击。据说这是近冷战后北约国家土地上发生的第一次毒气暗杀。

英国认定,这种行动只有俄罗斯人下得了手。作为最新的举动,英国驱逐了23名俄罗斯外交官。德国、法国、美国也很可能跟进,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正跌至冷战后最糟糕的境地。

当然,这永远也不可能阻止普京在3月18日继续当选俄罗斯总统。算起来,他已经领导俄罗斯有18个年头了,但还至少要继续领导到2024年。

以后回顾人类21世纪,普京都将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国际狠角色。很简单,美国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但俄罗斯只有普京、普京、普京。



等到特朗普下任上台时,估计俄罗斯的对手仍旧还是普京。

那意味着,俄罗斯仍将是美国和西方眼里的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哪怕特雷莎·梅气得柳眉倒竖,但俄罗斯仍旧是我行我素。当然,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出现这档子事情,也不排除是有人嫁祸有人缺心眼。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是永恒的利益。

普京,加油啊!



(三)

第三件事,特朗普要大干一场了。

最新的举动,他炒了国务卿蒂勒森,提拔强硬派蓬佩奥担任新国务卿。

早不炒,晚不炒,为什么现在要赶蒂勒森走人?

因为特朗普马上要去和金正恩见面。而对于这两个人会面,蒂勒森一直持有异议,事实上,特朗普在拍板之前,也根本没有征询蒂勒森意见。

在特朗普眼里,他自己是一个天才,而且是外交的天才,当年尼克松突然跑到北京,改写了整个冷战的格局;他和小金握手,应该又是一次改变世界的重大活动。

如果身边还是一个别别扭扭的国务卿,而且还骂自己“白痴”的国务卿,怎么能创造历史性的成就。

所以,他果断拍板,蒂勒森走人,蓬佩奥上台,全力操刀这次会谈。

从积极角度看,特朗普180度大转弯,当然是勇敢的外交行动,或许也有助于打开半岛的死结。

但,这其实也是一场豪赌。

按照美国前副国务卿伯恩斯的分析,如果会谈取得成功,特朗普当然可以大吹特吹,你看我取得了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都无法完成的人物,今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他有望大获全胜,甚至在两年后再次赢得大选。

但如果失败呢?会不会对峙更加紧张,特朗普恼羞成怒,采取更激进的措施。

当然,他也不可能吹牛了,中期选举惨败,特朗普提前当上了跛脚鸭。



(四)

这三件事情,彼此似乎都不关联,但关系到三个大国领导人的前途和命运,对地缘政治必然带来重大影响。

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春风得意的安倍,又面临了大麻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然,我们也别指望,安倍一定就会被赶下台。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中外皆然。

第二,普京确实是一个狠角色。对这样一个大魔头,爱穿红的特雷莎头疼,爱穿蓝的默克尔白眼,不敢光膀子的特朗普,也只敢默默点赞。没有普京的世界,可能会单调许多,所以普京还不能走,当然,他也不想走。

第三,也别小瞧了特朗普。特朗普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他的不确定性。不按常理出牌,是他的招牌;突然180度大转弯,是他的最爱。他真可能成就不世之功,也很可能冒险铸下大错。

中国仍在忙着开会,但中国周边,一系列意味深长的事情已经发生。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一场大戏就要开演了。
引用 ZHANG737 2018-3-16 11:52
如何认识印度经济超过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18-03-16 10:13:28


  
  如果今天印度经济增速远不如中国,如果今天中国经济生机勃勃,我们自然会忘记黄亚生和杨小凯这类忧国忧民的预言。中国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尤其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似乎应该证明了中国模式的优越之处。但是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在扼杀经济的活力,迫使人们去思索黄亚生和杨小凯的预言。这两位学者所提及的那些问题,似乎就是在描述今天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模式的鲜明特点就是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经济,由于政府的强干预,这种市场经济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由此产生诸多的严重问题,正在阻碍经济的发展。这种态势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经济呈现越来越生机勃勃的趋势格格不入。

  引述李克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说法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民间投资增势疲弱,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如果经济动力不够足,是因为中国经济从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予以解释的话,这种高质量经济发展是由政府政策拉动,而不是市场驱动,还是在引起对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担忧。

  2018年又逢中国农历戊戌年,戊戌变法和晚清中国社会的转型使我们感叹:为何中国的改革和转型何等的艰难而漫长。
引用 ZHANG737 2018-3-16 11:53
如何认识印度经济超过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18-03-16 10:13:28


  
  其实不管印度经济能否超越中国,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是印度的发展模式,是否能给中国有益的借鉴?正确地比较两国经济发展,应着眼于两国是否能有效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经济增长能否直接转化为提高民众的生活,而不是机械地比较两国的经济和生产规模。如果按照效率标准,印度的表现相对出色。由于印度的微观经济活力胜过中国,印度经济的可持续性胜过中国。

  当下议论印度经济超过中国经济更具现实意义。从中印两国经济近10多年的表现看,似乎在印证黄亚生10多年前的结论。这个结论的深层次问题,似乎在印证已故中国经济学家杨小凯关于“后发劣势”(curse to the late comer)的论述。

  杨小凯说,有一位叫沃森(Watson)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后发劣势”的概念,其意思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

  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所以,要重视“后发劣势”所产生的问题。

  杨小凯列举了两个例子:苏联,1930年代苏联用专制制度、国有企业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短期的成功,却因为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没有建立起来,结果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

  另一个是中国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政府坚持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垄断资源,很多私人企业就真的不如国营企业有竞争力。相反,日本政府抱着当个好学生的态度模仿资本主义制度,基本不搞国营企业,政治制度也学西方,搞政党自由和议会政治,只是不肯放弃天皇的实权,结果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引用 ZHANG737 2018-3-16 11:55
如何认识印度经济超过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18-03-16 10:13:28



资料图:莫迪政府启动了一站式资讯网站“印度制造网”
  中评社香港3月16日电/中评社香港3月16日电/近几年印度经济增速按季度或按年份统计不时地超过中国,2018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可望获得全球经济增长之首。这对中国满怀民族主义情绪的人来讲是不可接受的,他们喜欢喝“中国综合国力已超越美国”的心灵鸡汤,也不愿意相信印度经济胜过中国经济的诸多优点,以至于像这类以“印度经济神话的破灭”为标题的文章很受待见。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6日载文《如何认识印度经济超过中国》,文章说,举一个例子,2014年12月,高盛集团预测,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在2016年到2018年期间超越中国,成为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国家。一家中国重要的媒体认为,高盛此举是唱衰中国、黑中国。2017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印度经济有望在2020年前一直保持7%以上的增速。可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事后证实了高盛当年的预测。

  印度经济超过中国经济,这一命题的始作俑者是中国学者黄亚生。2003年他与合作者在美国《外交政策》上刊登《印度能赶超中国吗?》一文。该文认为,同中国相比,印度的法治、民主制度、私有产权保护和金融系统领域都比中国有优势,从长远看,印度经济将超过中国。

  黄亚生认为,尽管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低于中国,但却是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经济没有大的波动,幷且只消耗了少量的投资资源;中国正是以大量消耗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印度的微观经济活力胜过中国,中国的宏观经济表现胜过印度。黄亚生的观点被报道后遭到了舆论的嘲笑,大家不以为然。

  但国际社会也经常议论印度经济超过中国的可能性。麦肯锡把印度的中产阶层形容为“黄金鸟”,但中国的媒体回应说,印度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准比中国低得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未来的时代称为“印度世纪”,但中国人更喜欢听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说的“21世纪将属于中国”。

  国际社会认可印度经济超过中国的理由是什么?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而且它将很快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西方人应该热切希望印度成为民主和市场主导型发展的成功模板。”显然,用民主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标准看印度经济,当然希望印度经济超过中国。
引用 兰色凡尘 2018-3-16 14:06
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也不会照抄照搬别国模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引用 ZHANG737 2018-3-16 17:34
真相:中美国的形成
楼主:价格语言6Lv 1 时间:2013-04-09 03:47:00 点击:26334 回复:641
冲榜
守护
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
上页 1 2 3 4 … 7 下页  到
页 确定
  我希望通过这个贴子把我关于国际关系的真相慢慢道来,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说的清楚的,特别是我的观点应当几乎为所有的(国际观察)人反对,希望有平和友善的讨论,不要说难听话.
  真相是,一个“中美国”正在形成,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事实就是如此,或许,这个真相要30年以后才被人们猛然看发现。中国人中大多数有反美情结,但也有同样的崇美情结,反之,美国人目前大多也对中国有敌意。
  其实,人民的意识永远浮在表面,看不到真相,即使国务政治家,也未必清楚的知道事情的真相,不然历史就不会有那么多误会和悲剧了。
  中美国这个提法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的,也可以表述为G2,也就是两国集团,或中美共治。后来,因为中国人不接这个岔,就不提了。非但不提,反而搞出个重返亚洲,后来又修改为亚洲再平衡。中国人忙于发展是硬道理,被欺负惯了,即使手里有点东西,也还是觉得韬光养晦的好,还没有意识到中国人的时代来的这么快,因而不跟美国人正面探讨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显然,美国人着急中国人的迟迟不肯出山,老是想拉他出来。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美国需要中国与他一起玩,而不是俄国,日本,或者印度?
楼主发言:303次 发图:23张 | 更多 举报 | 分享 | 楼主 | 点赞
赏金最多 | 打赏最多按照全社区用户收到的赏金数排行
1

股痴2008

99人打赏 赏金123.79万
在股市,技术仅仅是小道,跟随资金才是王道
2

岑若曦

2人打赏 赏金45.01万
短线的最高境界是不停的追逐涨停
3

时空游戏

14人打赏 赏金40.18万
亏损和无法持续获利,可能与技术无关


作者:啤酒的朋友 时间:2013-04-09 03:58:05
  楼主原来也是夜猫,那鹰酱提出的G2是该叫:“美中国”?你码多几个字好让我看明白!
举报 | 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价格语言6Lv 1 时间:2013-04-09 04:04:29
  先摆渡一下:
  中美国
  “中美国”一词(英文:Chimerica;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出的新词,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但对此,中国绝不能过于乐观,应看到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与美国相比,美国依然会在很长时间内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此外《中美国》是由卡拉贝尔原作,中信出版社发行的同名图书。
举报 | 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价格语言6Lv 1 时间:2013-04-09 04:06:41
  名词解析名词来历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2007年3月4日文章。原文标题: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中美国(Chimerica),作者:尼尔·弗格森。
  对于“中美国”一词曾有记者对弗格森问道:“你在书中第一次提到了一个词“中美国”(Chimerica),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为什么要创造出“中美国”这个新词呢?以前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生产和存钱。金融危机发生了,这种现象发生了基本的变化,未来会不会发生一些扭转?”
  弗格森回答:“我是用这个词来描述中国加美国这样一种中美关系。一个国家负责出口,另一个国家负责进口,一个国家负责花钱,另一个国家负责储蓄。美国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美国经济的腾飞。但是多年如此消费后,美国现今实在无力支撑这种消费模式了。中国和美国就像一个婚姻,但这种婚姻是幻觉,是不能持续的,如果长期只让你存钱他花钱,这种婚姻是持续不下去的。美国现在付不起钱却继续从中国进口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中国政府也对美元表示非常的担忧。”
  在本质意义上,中美国(Chimerica)不过是美国G2模式的另外一种说法。对美国国际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的保守派经济学家、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腾首次提出构建中美经济关系的G2模式。但伯格斯腾设想的G2并非与中国分享共同治理世界的权力与尊荣,在伯格斯腾看来,中国是一个逃避经济责任的超级经济强国,有必要通过G2这样的双边机制,规范中国的经济行为。
  弗格森提出中美国(Chimerica)的本意,是注意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政策方向,尤其手持20000亿美元的投向,攸关美国救市的成败。如果中国拒绝与美国合作,美元急剧贬值和利率急剧飙升将使目前的美国救市计划的成功化为泡影,美国有可能失去全球经济、政治霸主地位。所谓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无非要求中国更多的承担责任,而不是与中国分享权力。
举报 | 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价格语言6Lv 1 时间:2013-04-09 04:07:48
  影响与意义
  ◆“中美国”一词产生之后
  弗格森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美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国,中国是世界最大储蓄国;双方合作方式是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生产。在奥巴马就职前,他还进一步提出,奥巴马应“向东看”,赶快去北京开创中美“两国峰会”。
  ◆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的言论更在推波助澜
  1月12日,在北京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活动的一次会议上,大选期间曾任奥巴马外交事务顾问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强调说,中美之间建设性的相互依存是全球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根源,现在需要全力推进一种非正式的“两国集团”。
  布热津斯基强调,“美中之间的关系必须真正是一种与美欧、美日关系类似的全面的全球伙伴关系”;“美中高层领导人应进行例行的非正式会见,不仅就美中双边关系,还应就整个世界问题进行一种真正个人之间的深入讨论”。中国所强调的“和谐”可以成为美中峰会一个有益的起始点。
  几乎与此同时,基辛格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这位曾为了美国的利益而促成全球战略格局大变的政治家主张,美中两国应建立一种“命运共同体”结构,将两国关系提升到类似二战后大西洋两岸关系的高度。
  ◆此类主张只印证了当今的国际关系新背景
  这些人物的主张和建议在美国颇有一些代表性。他们的出发点不大一样,内涵有所不同,意向和图谋也不尽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值得中国上下注意和认真对待:
  第一、在时代变迁的新时期,他们都承认,美国已“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重大国际问题,老的同盟关系也不那么顶用了。美国需要寻求新的伙伴关系。
  第二、他们都基本上承认或接受中国迅速崛起的客观事实。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奉行“构建和谐世界”和“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提供了机遇而不是挑战。
  第三、他们几乎都认为,中美更高层次的合作对美国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利的,特别是在解决金融危机方面。
  ◆同舟共济式的合作当然是必须且必然的
  不难看出,“中美国(共同体)”的提出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并具有正面和积极意义。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到现阶段,利益汇合点已明显增加和拓宽。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确实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互相依存度大大加深。
  作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美提高对话的层次(包括领导人定期或不定期的会晤),共同致力于战略性合作,协调立场和政策,无疑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重大国际安全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的。
  主席在接见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时说,21世纪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各种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中美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奥巴马总统在同主席通电话时甚至说,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
  希拉里·克林顿也说过类似的话。最近她还提出,中美两国现在应该“同舟共济”。
  ◆“中美共管世界”思维有百害而难见一利
  与此同时,中国人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热衷于搞“中美二重奏”,鼓吹所谓“中美国共同体”和“中美G2时代”,企图搞什么“中美共管世界”,不仅不切合实际,而且是异想天开、行之有害的。
  第一、这不符合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和基本外交政策。中国没有这种意向和图谋。
  第二、中国还远没有这么大的实力。即使今后有这种实力,也绝不会像美国某位学者说的那样,将“步美国的后尘”,无情地去追逐世界霸权。这是中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美国其实也绝对不会让中国同它一起唱平等的“二人转”,而更愿看到的是,中国人步当年苏联解体初期叶利钦的后尘,成为与美国合作的一个“第二小提琴手”,甚至“小伙伴”。
  第四、如果真要搞什么“中美二重奏”,中国将陷于十分孤立的境地。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几乎全都要反对,欧盟要反对,俄罗斯要反对,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也都要反对。几乎可以肯定,全世界找不到哪一个国家会支持、接受中国这么做。俄罗斯有两家媒体近来已有专论,误以为“北京可能成为华盛顿划分世界的最佳搭档”;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将是带有“反俄倾向”的中美“双头世界”。日本右翼媒体也在宣传所谓“中美两国集团时代已拉开了帷幕”。
  因此,现在还是少谈一点“中美二重奏”,多些谦虚和谨慎,更加认真务实,应着力推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当前特别是20国集团)共商国际大事。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妄自尊大,而要脚踏实地,努力开创国内建设与国际合作的新局面,以期在时代变迁的新时期更加有所作为。
举报 | 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啤酒的朋友 时间:2013-04-09 04:08:36
  就是嘛!先说不就了然!下面也得看!
举报 | 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价格语言6Lv 1 时间:2013-04-09 04:09:28
  相关热评
  ◆反映了中国对美国的和平依附
  当今的世界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超前消费造成的泡沫的破灭……中国没有减持美国的国债,甚至还在购买,甘愿冒自己的资产随着美元而贬值的风险。这一是因为不买美国国债也没有更稳妥的渠道为庞大的外汇储备保值,二是因为中国必须帮助美国降低利率、刺激其经济复苏和对中国货物的需求,以保障自己的出口市场……“中美国”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反映了中国对美国的和平依附。“中美国”的世界秩序掩盖了中国的真正利益。
  ◆在一根绳子上的两个大蚂蚱
  在最近的一个纪录片中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名词。中国不再是中国,是美国的中国。美国也不再是美国,是中国的美国。两个国家是窜在一根绳子上的两个大蚂蚱,谁也离不开谁了。以前知道有这么回事,但金融危机的大火一烧才真实的感受到原来两只蚂蚱谁都逃不掉。但愿中国在浴火重生,不做烤熟的蚂蚱,做凤凰。
  ◆中国应时刻保持应有的清醒
  一个新生词,就精辟地点出中国和美国目前微妙的关系:合作,但又激烈地竞争,总体呈紧密连接的趋势。正如本词的作者在《华盛顿邮报》上所说,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国,中国是最大的债权国,现在谁也离不开谁……聪明的国人应该时刻保持应有的清醒,足够的警惕是不可少的。无论国际社会怎么说,中国人始终得牢记邓小平当年的教诲: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才是中国所该专注的事情。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相取长补短
  中国人爽快地承认自己也是市场经济,由于这个问题而僵持多年的“入世”谈判也迎刃而解,中国经济也在十几年中连续上了几个台阶,GDP总值已经超过了西方G8集团中的6个……在中国人接受了市场经济不过是经济成长的一种手段之后的若干年后,美国人也终于认识到政府计划也是经济成长的一种手段,在崇尚平等的社会主义体制和追求效益的资本主义体制之间,其实是“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关系。这就是英语新词Chimerica(中美国)的含义。
  ◆中美国时代才刚刚开始
  中美国的运作方式是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生产。简单化地说,就是中国的生产企业赚了钱,除了拿来投资扩大再生产,就借给美国金融机构;美国金融机构有了钱,就放贷给私人……实现真正的价值投资,要求美国政界、商界更多地参与中国事务。对美国而言,仅做贸易已经不足以保障价值投资,深度参与中国市场已箭在弦上……对中国而言,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可以取代美国——消费力巨大、市场没有壁垒——放弃与美国的经济合作是不可能的;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升级换代,必须向美国公司购买必需的技术和设备。中美国时代远未终结,才刚刚开始。
  背后的隐患
  ◆根据
  所谓“中美国”的根据,是世界崭新的金融结构。毕竟,金融是经济的神经中枢,经济又是古今中外一切大国之底气。NiallFerguson指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以2007年而论,美国需要向世界借贷8000亿美元,即一个工作日40亿美元;中国则拥有外汇盈余262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赤字的1/4。如今两国的经济关系互补并良性运转,关键就在于中国以庞大的外汇盈余不停地认购美国庞大的国债、储备美元。NiallFerguson提醒人们,中美经济相加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在过去八年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一半以上的贡献。这个“中美国”的经济一旦出问题,全世界的经济就都跟着遭殃。
  ◆中美“互补”,穷人借钱给富人
  那么,就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今美国人均GDP是3.4万美元,中国是2000美元,美国比中国富裕将近22倍。另外,中国经济前些年的增长率高达两位数,即使在2009年放缓的情况下,预计也能维持在8%左右;美国前几年经济好时,GDP的增长也就百分之三四,2009年不出现负增长便算万幸。从常识看,从来是富人借钱给穷人,为什么还相当贫穷的中国人,愿意把钱借给比自己富裕20多倍的美国人?再者,刚刚起步、发展速度快的中国经济更需要投资,为什么反而要给增长速度慢得多的美国经济输血?是什么力量维持着两国这种看似反常的经济关系?要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看看中美各自的故事:
  一、美国方面
  美国是个疯狂借钱的国度。当今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超前消费造成的泡沫的破灭。这种泡沫有两重:一是布什政府试图以“单边主义”的“新保”原则对世界实行帝国式的统治,在国际上肆意树敌兴兵,犯了自古以来帝国把战线拉得过长、力不可支的大忌;一是这一“世界帝国”的信心投射到了国内百姓心中,大家盲目地以为好日子永远在前面,负债累累也要把自己的家经营成“小帝国”,期望“财产”永远升值,可以用这些写在纸上的“财产”为抵押大肆借贷消费,形成了经济泡沫。当泡沫破灭时,这些“财产”不仅变为虚值,而且成了债务。试想:50万美元买的房子还有40多万的房贷没还,房子的价值就跌到30万。房主凭什么为了保住一栋仅值30万的房子而扛40多万的债务?他宁愿房子不要,赖掉债务。如此一来,家家户户的破产全压在放贷的银行身上,银行不倒才怪。银行一倒,企业和个人的信贷就都枯竭,经济几乎停运。不久前有经济学家估计,美国面临大萧条的机会在20%左右。
  拯救危机,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奥巴马一上台就通过刺激经济计划。同时,政府需要大量“烧钱”,收购由房贷所构成的证券。
  问题是,政府的这些干预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渠道有三:加税,印钞票,借贷。经济危机时刻,加税会摧毁内需,等于雪上加霜。奥巴马要做的是给95%的美国家庭减税,所以不可能通过税收筹集资金。印钞票最为方便,但政府一旦随意印钞,就会使美元失去信誉,刺激通货膨胀,扰乱基本经济秩序。此招的危险使人谈之色变。最后一条路是借贷,也就是发行国债。美国政府素有偿还信誉,国债保险利率非常低,最近10年国债的年息多在3%以下,比任何贷款的利率都低得多。政府能以如此便宜的价格借到钱,自然可以往经济中注入大量资金。
  中国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希拉里作为国务卿第一次访华就毫不掩饰地向中国大肆推销美国债券的原因。这里所涉及的经济利益,用简单的算术就可以计算出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买不买美国国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借贷要花多少钱。假设美国要借一万亿美元,如果中国不停地购买美国国债,其十年债券的利息可以维持在2.7%,这一万亿的利息也就270亿美元。如果中国不买,美国只有提高利息找买主,利息也许要涨到4%。这样,美国一年要多付130亿美元利息,无疑大大加重了美国的债务负担。利息高了,美国就不敢也不能多借钱,刺激经济的资源就会锐减。
举报 | 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风随夜梦 时间:2013-04-09 04:09:50
  最近想换台手机.不知国产的什么牌子哪个型号性价比高点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价格语言6Lv 1 时间:2013-04-09 04:10:27
  二、中国方面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哪来那么多钱?这就要讲讲中国一方的故事。
  中国的钱,当然是从外贸盈余中来的。核心的问题,是作为出口主力的制造业成本太便宜,其中最重要因素是劳动力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意味着百姓收入少,购买力不足,承受不了昂贵的外国产品。便宜货在提高了出口竞争力的同时也抑制了进口。这和当年鸦片大规模涌入前的中西贸易非常类似:贫困勤劳的中国人生产的货物又便宜又好,但贫困也使中国人根本买不起欧洲的工业产品,最后欧洲人只好用白银支付从中国的进口,中国成为世界白银流通的主要目的地。用现在的话来说,清朝时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这种便宜的中国货背后,体现的是短期的竞争力和长期的危机。其实,中国货之所以便宜,劳动力价格低还仅是一端,另一端在于省去了许多基本的“社会开支”,如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福利。不妨看看发达国家的“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瑞典32%,法国29%,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福利最低的发达国家美国也有将近17%。而据2009年3月2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国的“社会开支”2007年仅为GDP的5.8%。也就是说,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是在省下了11%~24%的“社会开支”(如果把中国的GDP粗算为30万亿元人民币,那么就是3万亿到7万亿人民币)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货当然便宜了。
  但是,省下这么大比例的“社会开支”,最终会带来深重的危机。中国这些年正在享受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孩子少了,教育和抚养的负担轻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在教育上长期受歧视,超生人口更得不到正常的教育。这些教育经费省下来了,但在未来是要“付息”的。中国将迅速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年轻人需要抚养的老人增多。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年轻劳动力必须生产较高的人均剩余才能分出钱来抚养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
  第二、基本的社会保障体制,如退休金、老年医疗等必须赶快建立,使老龄人口有生存的资源。
  但是,如今的中国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许多未来肩负着抚养庞大老龄人口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无法成为有高附加值的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也相当落后,根本不足以应付老龄化的危机。
  当中国每年从“社会开支”中克扣3到7万亿人民币(也就是4000亿~10000亿美元)的情况下开足马力生产时,一年积累两三千亿美元的外汇盈余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就好像偷工减料的承包商总能赚钱一样,获得短期利润的代价是长期的损失,甚至可能导致所承建的房屋倒塌。庞大的外汇盈余未必是实力的体现,更可能是社会危机的症候。
  ◆“中美国”所掩盖的中国利益
  “社会开支”被克扣并不等于对“社会开支”的需求被取消。老百姓照样需要看病、养老、尽可能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不支付,老百姓就必须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省下钱来支付。目前中国人的储蓄率为收入的25%左右。相比之下,美国人战后的平均储蓄率为7%,一年前几乎为零,最近才勉强上升到了4%。一些评论家夸夸其谈地批评中国人太喜欢存钱,导致内需不足。事实上,在“社会开支”不足的情况下,老百姓必须通过自己的储蓄支付“社会成本”,这些是一个在美国有工作的人几乎不用考虑的:看病有医疗保险,甚至上百万的手术也可以一分钱不花;老了有退休金;孩子上学全部免费,车接车送,甚至困难的家庭在学校的午餐也免费,成绩好了上大学还享受奖学金……这样的对比足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存下收入的1/4,而美国人几乎一分钱不存。
  不得不存起每分钱的穷人当然没有“内需”。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不习惯存钱的富人的疯狂消费。结果,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1/5的出口到了美国。要保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刺激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刺激的方式,则是把中国的外汇盈余拿来购买美国的国债,这就等于中国借钱给美国买中国自己的货,就像汽车销售商借给消费者零息贷款以推销自己的车一样。这样,就形成了NiallFerguson所谓的“中美国”——中美彼此依存的“经济帝国”。
  可惜,“中美国”这一新词是建立在中美两国借对方来转化自己内在危机的基础上的。更重要的是,“中美国”还代表着以美国为中心的秩序,中国只能处于依附地位。比如,美国为了救市大印钞票,带来美元贬值的风险,并将引起通货膨胀,而中国多年来存的都是美元!所以,中国立即提出创立国际货币作为贸易支付手段。两国各自出招,体现着在“中美国”这个联合帝国中双方同床异梦、各有不同的焦虑。
  可惜,不管中国如何敦促,美国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一切以自身利益为转移。国际货币说说容易,真建立起来恐怕要等10年以上。事实上,经过这一动荡,中国没有减持美国的国债,甚至还在购买,甘愿冒自己的资产随着美元而贬值的风险。这一是因为不买美国国债也没有更稳妥的渠道为庞大的外汇储备保值,二是因为中国必须帮助美国降低利率、刺激其经济复苏和对中国货物的需求,以保障自己的出口市场。
  可见,“中美国”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反映了中国对美国的和平依附。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是因为在“社会开支”上对国内的老百姓欠得太多,在支付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时“偷工减料”。如果这种“偷工减料”不改变,中国也只有把自己的经济命运锁在美元上了。“中美国”的世界秩序掩盖了中国的真正利益。中国能否真正崛起,并不是看自己属于G20的一员还是G2的一员,而要看能否对克勤克俭的老百姓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只有他们,才会给中国带来持久的繁荣。
举报 | 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查看全部评论(7)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30 09:35 , Processed in 1.43583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