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中国琉球 查看内容

吴培基、赖阿蕊:汀路尾澳与琉球国考证

2019-12-29 19:42| 发布者: 台灣獵戶人| 查看: 1196| 评论: 0|原作者: 台灣獵戶人

摘要: 《元史》琉(瑠)求传:元世祖原派遣杨祥征伐琉求,后因吴志斗等人的意见,改行招《谕》,杨祥、吴志斗一行人自汀路尾澳出发抵达一低山无功而返到达澎湖。而汪大渊于《岛夷志略》琉球篇: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并有四 ...
原题:元代汀路尾澳及琉球国考证

作者:
培基:(中国)澎湖科技大学资讯工程系、电资研究所教授、
阿蕊:(中国)澎湖科技大学航运管理系助理教授。

二次编辑:台湾猎户人




摘要


《元史》〈琉(瑠)求〉传:元世祖原派遣「杨祥」征伐「琉求」,后因「吴志斗」等人的意见,改行招《谕》,「杨祥、吴志斗」一行人自「汀路尾澳」出发,抵达一「低山」,无功而返,到达澎湖(彭湖)。而「汪大渊」于《岛夷志略》〈琉球〉篇:「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并有四「山」:翠麓、重曼、斧头、大崎,其中大崎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本研究论证:「杨祥」等人抵达的「低山」应即台湾岛西岸,「汀路尾澳」可能在澎湖,「汀路」可能是临水边沙洲的水路;《岛夷志略》〈琉球〉「大崎山」就是今台湾岛,「彭湖望之甚近」的地方是台湾岛的玉山等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而非台湾岛西岸,「琉球」则推断是今琉球群岛的冲绳岛。





下图注:
《蓬莱仙岛图》轴,清朝「袁江」绘,绢本,设色,尺寸:纵160厘米,横97厘米。本幅题:“蓬莱仙岛,戊子凃月邗上,袁江  画”,钤“袁江 之印”、“文涛”印2方。“蓬莱仙岛”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上神山”,岛上的宫殿建筑全用黄金白银盖成,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不计其数,更是藏有“不死之药”。此图,就是「袁江」以这些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加上自己的艺术想象而构思创作的仙山仙境。「袁江」在描绘这座海上仙山时,着重突出了云烟缭绕的仙境氛围,精美细致的楼阁、雄奇伟岸的山石与烟涛微茫的大海烘托出画家理想的生活境界,令人悠然神往。(《蓬莱仙岛图》轴:北京故宫典藏品。撰稿人:傅东光)

8711.jpg



一、绪论


「流求」是中国东方海中的岛屿,《隋书》、《宋史》均有传,其地理位置:当建安郡东或泉州正东,水行五日。《隋书》:「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帝遣武賁郎将「陈、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qu。蜥龜。古人读:鉤)鼊(bi)屿,又一日,便至流求。」(注1 ),《新唐书》: 「泉州清源郡,…。(自州正东海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qu)鼊(qu-bi)屿,又一日至流求国。)」(注2),《宋史》:「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彭湖,烟火相望。」(注3),《元史》〈琉(瑠)求〉传:「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求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若雾,其远不知几千里也。」其中「若烟若雾,其远不知几千里」所述与《隋书》近似,「彭湖诸岛与求相对」所述与《宋史》近似。「琉求」与「流求」地理位置的概念相近。《元史》〈瑠(琉)求〉传:元世祖原派遣杨祥征伐「求」,后因吴志斗人的意见,改行招《谕》杨祥、吴志斗一行人自「汀路尾澳」出发,抵达一「低山」,无功而返,到达澎湖(彭湖)。(注4),《元史》〈世祖本纪〉对此事也有记载,可作补充。《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1291)九月十八日(壬子),『命海船副万户杨祥、合迷、张文虎并为都元帅,将兵征求。…。既又用福建言:「(杨)不可信,宜先招《谕》之」,乃以「(杨)」」为宣抚使,佩《虎符》、阮监兵部员外郎、「(吴)誌()斗礼部员外郎,并《银符》,齎《诏》往求。明年,杨祥、阮监果不能达瑠求而还,「(吴)死于行,时人疑为「(杨)所杀,詔福建行省按问,会赦,不治。』(注5),杨祥、阮监(鉴)没有到达琉求,而「吴志斗」失踪死亡。

向来研究对《元史》〈琉求〉「汀路尾澳」地名,多未深入讨论。《台湾通史》引述《元史》準备征伐及招《谕》「琉求」的经过,以「琉求」为台湾,并推断「夫元之谋伐琉球,盖欲以扼日本也」,但对「汀路尾澳」未加说明(连横,1962)。柯劭忞《新元史》等史书,将「汀路尾澳」改动为「汀州尾澳」(赖福顺,2005b,页8)。《澎湖史话.上集》述「自汀州路尾澳,发舟前往」(陈知青,1972),或许参酌《元史》「汀路尾澳」及《新元史》「汀州尾澳」所合成。然而,福建汀州路并没有靠海。
「赖福顺」论证《元史》〈琉求〉的「汀路尾澳」在澎湖,由历代「流中(闽琉)航线」论证元代的琉求(球),如果从澎湖发船,舟行半日之内,可望见台湾西岸(注6),并论述「汀路尾澳」,即为可能是原本应该是「灯」(燈),但传抄写印错误为「汀」。据悉,由于该地曾设有灯楼,而「灯路的尾端便是湾澳」,即为:妈宫澳。然而,「汀」字传抄错误,以及灯楼、灯路等说法,尚缺乏事实与史料相关证据。

《第4届,澎湖研究学术研讨会》,会中评论人曾经提出的疑点:
(1)台湾虽有高山,但「山长而低」是指台湾?
(2)元朝的「路」非指道路,可能地名抄录错误;
(3)中国沿岸语言多所不同;综合推断「汀路尾澳」可能是中国沿岸的小岛(赖福顺)。
最终在当时会议上,上述的疑惑点,经过与会人士讨论后,仍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之〈琉球〉:「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崎。其峙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余登此山则观海潮之消长,夜半则望暘谷之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俱明。土润田沃,宜稼穡。气候渐暖,俗与彭湖差异。…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多数研究推断从澎湖「望之甚近」的地方即台湾(方豪,1994)。然而,近来的研究却仍呈不确定。

周婉窈,(2007)指出:『元朝「汪大渊」在《岛夷誌略》所记「琉球」以地理位置来说,很可能是台湾。…显然他亲履「琉球」之山。(中国历史将岛常称之山,如:琉球列岛南段的八重山、太平山;故此元史的「山」,能否视为「岛」理解?)彭湖「望之甚近」的地方,似乎非台湾莫属。然而,汪大渊」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崎」,然而其所记「琉球」之风土民情,…,和往后我们得知的台湾西南沿岸土著文化,不相符合。以此,要确指「汪大渊」笔下的「琉球」就是台湾,还是有问题。』

赖福顺,(2001)则指出:
《岛夷志略》〈琉球〉所谓:「山」是指「岛」,推断这四座岛是大琉球(日本称:冲绳本岛)西方四岛:
伊平屋岛、伊江岛、粟国岛、度名喜岛。
其中「其峙山」(大崎山),即为:伊江岛,而其总面积22.77平方公里,最高点172公尺,于现实中则难称其「高峻」。




二、相关研究

有关「汀路尾澳」及「低山」推测地点的研究,包括:伊能嘉矩(1928)、吴壮达(1948)、曹永和(1963)、连横(1964)、梁嘉彬(1972)、野口铁郎(1977)、李祖基(1999)、赖福顺(2002,2005ab)、邱树森(2002)、顏尚文(2005)等。这些研究推测的地点,整理如表1


表1:「汀路尾澳」及「低山」推测地点。

IMG_20191115_164827.png


直接证据、3则间接证据。
赖福顺,(2005a)提出5则直接史料、4则间接史料、3则补强证据。
赖福顺,(2005b)再增加1则直接史料,补充流求国地理位置的论证,以及「灯路尾澳」出现的历史价值。在这些论证中,包括:直接证据4、5;间接证据2、4,均根据中国泉州经澎湖往流求的航线「流中(闽琉)航线」(赖福顺,2003)。然而,就「杨祥」等人招《谕》琉求的经过,相关论点仍有待讨论。


直接证据5,以「吴志斗」主张:从澎湖往流求的海道,然而「吴志斗」似对往流求的海道有所保留,才有「相水势地利」的建议。对照《元史》所载事件前后的发展,「吴志斗」先说「「(杨)祥」不可信,宜先招《谕》之」、「明年,「杨祥、阮监」果不能达琉求,而还(注7)」。从文句,推论:「杨祥、阮鉴(阮监)」认为可以抵达琉求,而「吴志(誌)斗」认为不能,最后是唱反调的「吴志斗」说对了。

间接证据2:
关于「落漈」,认为元代由澎湖到流求已出现航线,只是水流湍急(落漈)。《元史》之〈琉求〉传:西岸渔舟到澎湖,遇颶风(颱风)发作,往往漂流到流求。这是遇到颱风的特殊情形,且「回者百一」,似不能认定为一般航线。帆船航行主要利用东北季风、西南季风,而颱风对帆船只有不可抗拒的破坏,而无利用价值(周鈺森,1959)。

间接证据3:
琉球人的《中山世谱》记载「(元朝)杨祥」未至琉球而还一事(注8)。《中山世谱》先由「蔡鐸」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初编,又经「蔡温」于清雍正三年(1725),续编而成。今查「蔡温」的〈中山世谱序〉:「爰以其所获之书,与夫本国记传,及隋、唐、宋、元之史,博採旁搜,互致恭考,昔之所误,今始正之,昔之所缺,今始补之,以成全部。(注9)」根据序言推断,《中山世谱》中关于「杨祥」的记载,应即是参考《元史》补入的纪事,因此无助于佐证《元史》的记载。。


多数研究推断「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琉球」即台湾。而「琉球」有4山:翠麓、重曼、斧头、大崎。有关「琉球」4山地点的研究,包括:藤田丰八 (1914)、郭廷以(1954)、苏继廎(1981)、方豪(1994)、赖福顺(2001)等,整理如表 2。许多研究推定:打狗仔(打狗:高雄)是大崎山。今查高雄寿山(打狗山),标高356公尺,水平视距约39.8海浬,澎湖本岛最高处52公尺,水平视距约15.2海浬,如此观测者及目标物高度,地理视程约55海浬,(注10)。然而,高雄寿山距澎湖本岛最近约63海浬,远在地理视程外,由于地球的曲率,自澎湖本岛实际上无法望见高雄寿山,更如何「望之甚近」?


表2:《岛夷志略》〈琉球〉4「山」的推测地点。

IMG_20191119_084214.png



三、汀路尾澳及《元史》琉求(流求)

3-1        「汀路尾澳」发船

「汀路尾澳」地名虽不復记忆,但从元代海上交通发展的大架构,可知泉州必定扮演重要的角色。元代初期泉州对外交通转盛,并发展为当时对外第一大港埠(李东华,1986)。元朝初期对海外的扩张多与闽省泉州有关,包括:
(1)招《谕》:马八儿、俱蓝等国(注11)。
(2)征伐爪哇:元世祖皇帝,至元二十九年(1292),汇集福建、江西、湖广三行省总兵2万人,由泉州后渚港啟行(注12)。
(3)第2次用兵琉求:元成宗皇帝,大德一、二年(1297-1298),由福建行省就近用兵,详见本文第3-3节。「汀路尾澳」若是在福建海岸,则其地点必定是泉州港的口岸,例如:后渚港、石井港、乌屿、安海。至于相关研究推测的地点,如:井尾港不在泉州湾附近,金门虽与石井港隔海相对,但缺乏陆路连接,因此都不可能是啟航港。这2处距离泉州不够远,也不可能是中间整补的港口。
本研究寻得1则文献,可佐证泉州是啟航港。「胡翰」的〈赠「杨载」序〉叙述明太祖皇帝,洪武二至五年(1369-1372),「杨载」招《谕》:流球、日本的经过,并溯及元朝招《谕》流求的史事,(注13)。「从序中提及元朝「用闽人「吴誌斗」之言,不出师而遣使往《谕》其国,留泉南者虽久之,讫不能达而罢」,可知「吴志(誌)斗」等人招《谕》流求,準备工作主要在泉南(泉州)。(明朝)「胡翰」受聘纂修《元史》,自能接触到今已亡佚的元朝《十三朝实录》之史料(注14),其对「吴志(誌)斗」等人招《谕》流求的叙述,应当可信。我们可以缩小「汀路尾澳」的范围至:(1)福建海岸,即泉州的口岸;(2)澎湖。

目前就史料于:明弘治年的《八闽通志》、明万历年的《泉州府志》、明朝的《闽书》及清乾隆年的《泉州府志》等书,尚未发现「汀路尾澳」地名。「汀路尾澳」若曾是泉州附近的口岸,应留有记录。我们推断:「吴志斗」等人先在泉州準备了许久,后又至据说邻近流求的彭湖探路,「相水势地利」。

关于「汀路尾澳」在澎湖,「赖福顺」氏已有论证,本节就主要论点探讨:
1. 《元史》〈琉求〉传:「吴志斗」建议,「就彭湖发船往《谕》,相水势地利,然后兴兵未晚也」。至元二十九年(1292)3月29日起程,「自汀路尾澳舟行」,登陆「低山」,言语不通,「为其杀死者三人,遂还。四月二日, 至彭湖。」(注:15)。由「遂还」2字,可知4月2日到彭湖已属回程,起程应也是依「吴志斗」建议,自彭湖发船。(直接证据1)
2. 「张之翰」的《送吴泉阳使琉球》,(注:16):从诗题「使琉球」,可知目的地是 「琉球」(流求)。(直接证据3)「赵孟頫」〈送吴礼部奉旨诣彭湖〉,(注17):从诗题「奉旨诣彭湖」,「吴志斗」等人应非任务失败后,才抵达彭湖。(直接证据2)从这2首诗可知,目的地是琉球,而彭湖在任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3. 《元史》〈琉求〉传:「海洋中正东望见有山长而低者,约去五十里」很可能是台湾,则「汀路尾澳」可能在澎湖。(直接证据6)
4. 元代彭湖已有七澳,而其各有名称,「汀路尾澳」可能就是其中之一。(间接证据1)明朝太祖皇帝洪武二十年(1387),尽徙彭湖居民,彭湖七澳地名因而消失。(补强证据 2)

以上论点或仍有疑问的地方,主要在于:论点1、论点3。
关于论点1,《元史》〈琉求〉传的记载,并未明言「汀路尾澳」在彭湖。《元史》〈琉求〉传:「就彭湖发船往《谕》,…自汀路尾澳舟行」,其中「汀路尾澳」依循上文,位于彭湖,而不另加注明(赖福顺,2005b,页15)。本研究寻得《元史》中一则类似的写法,可作为佐证。《元史》〈爪哇〉传:「至元二十九年二月,《诏》福建行省除「史弼、亦黑迷失、高兴」平章政事,征爪哇;…。十一月,福建、江西、湖广三省军会泉州。十二月,自后渚啟行。」,(注:18),至元二十九年(1292)11月,三省军会集于泉州,12月自「后渚」啟行。文中「后渚」虽未加註明,可知即位于泉州。「后渚」今名仍照旧,位于泉州的海滨。
关于论点3,台湾有高山,「山长而低者,约去五十里」是否即是台湾?这个问题必须同时参酌风向及地理位置来决定,详见第3-2节的讨论。


3-2         航向「低山」

至元二十九年3月29日(公元1292年4月17日),「杨祥」等人自汀路尾澳舟行,至当天巳时(9-11时),「海洋中正东望见有山长而低者,约去五十里。」50里约为25公里,能见度约25公里。在半日时间内,看见岛屿出现在东方,则船行方向必带有往东的分向量,大致分为:正东、东北、东南。依据1991-2000年间,澎湖的风花图(Wind Rose:风向图),阳历4到5月,仍是以东北季风位主,直到阳历6月,才是西南季风位主(顏尚文,2005,页53)。以阳历4月风花图位例,无风(calm)佔1.6%,方位角约20度(近北北东)的风佔37.1%,其余正北风 (方位角0度)10%、东北风(方位角45度)10%以上,合计东北季风约佔60%,且风势较强的是近北北东风以及东北风,可达4到6级(风花图以中粗线表示)。其余的风,包括:南风、南南西风、西南风等,合计约佔20%,风势只达1到3级。在东北季风吹袭下,「杨祥」等人若是自澎湖往东北方航行,势必面风而行, 然而,帆船无风、面风皆不能航行(宋朝)「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然风有八面,唯当头不可行。(注:19),将风约略分作8个方向,每个方向佔45度。除了正对著风的方向外,宋代中国人可以操船向其他7个方向航行(潘广智,谢至愷, 2008)。根据现代帆船技术,「船首迎向风眼的左右各约45°之内,帆无法张满,帆面无法产生浮升力,船只因而无法前进。」(刘宁生、郭廷祥,1996)「杨祥」等人若是往东北方(方位角45度),不论是北风(方位角0度)、近北北东风(方位角20度)、东北风(方位角45度),只有北风相差45度,差可以航行,东北风、近北北东风均属于无法航行的风向,除非採「之」字前进的方式。「杨祥」等人应捨弃偏北航行,改偏向东或东南航行。
相较于阳历9月到隔年3月,强烈东北季风压境,几无南风,阳历4月南风初动,「杨祥」等人是否在澎湖等待南风出航?然而,此时的南风尚弱,仍以东北季风佔优势,「杨祥」等人如何利用这样的风势,往东北方做长途的航行?
综合以上,杨祥等人利用东北季风,偏向东或东南航行,顺著风势,很快就看到台湾岛,约略是今天的云林、嘉义、台南附近。这地区属于广大的海岸平原-嘉南平原,东西宽度达40公里以上,平均高度不到100公尺。考量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间对地形的变化:约1000年前,嘉南平原「海岸线大致位在现今海岸东侧约5~15公里,海退速率约每年1.4~2.8公尺。」(陈文山等,2004)以海退速率估算,700年前的海岸线,相较1000年前的海岸线,约又西移0.4~0.8公里,可忽略不计。700年前的嘉南平原,东西宽度约达25~35公里以上。在能见度约25公里的情况下,视野仅能在平原的范围,无法看到台湾较高的山区,而有「山长而低者」、「低山」等用语。
事件后续发展:「杨祥」乘小舟到「低山」下,见岸上人眾,不敢亲自上岸,派军官「刘闰」等200多人,乘小舟11艘,装载军器,领《三屿人(今在台湾、吕宋岛之间巴坦群岛人)》-「陈煇」登岸,岸上人眾不懂《三屿人》语,遭杀死3人,遂返还,4月2日到澎湖,「杨祥」坚持已经到了 求,要求「阮鉴、吴志斗」具结,2人抗命,隔日,「吴志斗」失踪死亡。在这次事件,渡海出使的3位元朝官员中,只有一人认为此次到了琉求,而随行的二人不却不予以认同。由此可知,所抵达的台湾岛西岸,应该不是预期的琉求。


3-3        瑠(琉)求国傍近

在「杨祥」奉使渡海招安宣《谕》琉球无功而返后,元朝则对琉求方案,改为或招《谕》、或征伐的弹性策略:
1. 大德一年(元贞三年,1297)2月26日(己未),「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平章政事「高兴」言:泉州与琉求相近,或招或取,易得其情,故徙之。」(注:20)
2. 大德一年十一月四日(癸亥),「福建行省遣人觇(覘/chan:窥、侦查)琉求国,俘其傍近百人以归。」(注:21)
《元史》〈琉求〉传有类似的记载:「[元成宗皇帝,元贞三年]九月,「高兴」遣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赴琉求国,禽生口一百三十余人。」,十一月俘虏琉求国「傍近」「百人」,与九月俘虏130余人,应是同一件事。或许「高兴」的命令是九月时下达的(梁嘉彬,1972,页11)。
3. 大德二年(1298)1月22日(己酉),「遣所俘瑠求人归,《谕》其国,使之效顺。」(注:22)

在上述记载中,包括:「觇(覘/chan:侦查)琉求国」、「进赴琉求国,禽生口一百三十人」、遣返所俘「琉求人」等,似乎元朝对「琉求」用兵相当顺利。
然而,记载中「福建行省遣人覘琉求国,俘其傍近百人以归」,所谓「琉求国」「傍近」的用词耐人寻味。或许事件中所谓的「琉求」是概括的说法,实应为「琉求国」「傍近」。遣返所俘「琉求人」,即「琉求国」「傍近」百人。元朝并没有到达「琉求」,而是到了「琉求」的「傍近」。

大德一年十一月四日到大德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公元1297年11月19日~1298年3月5日),从阳历11月到隔年三月,仍是强烈东北季风吹袭的季节。元朝于这段时间,自泉州用兵于「琉求」「傍近」,不可能往东北方向航行。「琉求」「傍近」的地理位置,应在泉州的东南方,可能即是台湾岛的西岸。


3-4          「汀路尾澳」地名释义

「汀」:『水边平地或河流中的小沙洲。如:「汀洲」、「绿汀」。』(注23)
「汀路」可能是临水边沙洲的水路。文献中的「汀路」:(1)(唐朝)孟浩然〈发:汉浦潭〉:「卧闻渔浦口,橈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汀路阔。」(注:24)
(2)(明朝)杨士奇〈题:金学士画〉:「渔家临水静,禪刹与云参。窈窕缘汀路,微茫隔浦颿。」(注:25)
又如:(南宋朝)《咸淳(年间):临安志》称「官塘」有九澳,其中之一即「丁路澳」,(注:26)
水边的地名「丁路」应是指「汀路」,而与灯楼、「灯路」无关。

澎湖澳社以「尾」命名的包括:港尾(讲美)、港仔尾(许家)、铁线尾(铁线)、风柜尾(风柜)。另以「底」命名的包括:港底(沙港底:成功)、暗澳底(文澳底:文澳)。这些地名的由来:
1. 港尾(讲美):「因村北的海湾正是镇海港的尾端,先民于海岸附近筑寮居住,渐成聚落因而名港尾。」(郭金龙等,2002,页287)
2. 港仔尾(许家):『盖因村落西方海域有一条蜿蜒朝向西北,经过大仓岛南侧,直通吼门外海的溺谷(溺谷:海沟,俗称「港路」)』,许家村是港路的最末端,「港头」是潭边村。(同上,页238)
3. 铁线尾(铁线):祖师庙前有细长海岬,状如铁线。(同上,页137)
4. 风柜尾(风柜):位于风柜半岛西侧最尾端。(同上,页156)
5. 港底(沙港底:成功):海湾的海水自北而南,北边的沙港村称「港头」,南边成功村称「港底」。(同上,页221)
6. 暗澳底(文澳底:文澳):「文澳底」与「文澳」相距1里,「文澳底」是「文澳」的尽头。(同上,页96)
从这些词意,配合澎湖历史考古的成果,或可推论「汀路尾澳」的地点。由元代的澎湖七澳「坡陇相望」,可以推知这七澳,主要在澎湖内海附近。澎湖历史时期的考古遗址,包括:
(1)白沙乡:中屯、讲美、岐头、后寮、通梁。
(2)西屿乡:内垵、合界。
(3)湖西乡:中西、沙港、青螺。
(4)马公市:山水。
(5)望安乡:布袋港、水垵、西安、东安。

(臧振华,1989/1992)

上述这些考古遗址或即「汀路尾澳」的候选地点。例如:白沙岛东边(讲美村)的板头山东端海崖边,发现有板头山A遗址,由四个文化堆积层构成,在上部历史层中出现以卵石和岩块舖造的房基遗构,反映出该层可能是定居式聚落遗存,其年代:不晚于南宋。此遗址附近,即:港尾(讲美),位当镇海港的尾端。



四、《岛夷誌略》琉球(流求)

4-1         琉球的「山」

(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琉球〉:「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崎。其峙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所谓:「翠麓、重曼、斧头、大崎」四座「山」,其中「大崎山」作为地理位置参考,〈三岛〉:
「居大奇山之东」。「大奇山」应即「大崎山」。「汪大渊」形容「大崎山」(其峙山)很高峻,从澎湖看来很近。由于琉球、三岛在海中相隔,则其地理位置参考的「大奇(崎)山」,实则是海中岛屿。当琉球、三岛在相同陆块,而以「大崎山」相隔,「大崎山」或许才是高山。「大崎山」既是岛屿,其余3座「山」也是岛屿。「汪大渊」于《岛夷志略》〈琉球〉:「地势盘穹,林木合抱」,这2句在叙述琉球四坐「山」之前,所述应是琉球主要的岛屿,该岛面积较大,山陵较高,林木滋生。「盘穹」:意即迴旋直向天空,矗立高耸。这座岛即称作「琉球」,可称作「琉球山」,至于(翠麓、重曼、斧头、大崎等四「山」,是「琉球山」境内或边境的岛屿。「琉球」合计共有五「山」(岛屿),或许是由错落的岛屿构成的群岛。

琉球诸山(岛)-翠麓、重曼、斧头、大崎,并非由蕃语的发音转译而来,而是对「山形」描述,各具意义,分述如下:
1. 「翠麓」:青绿的山脚。
2. 「重曼」:或同「重蔓」,近似「莎蔓错织」,意指海中乱石(珊瑚礁)重生。(宋朝)梁克家《淳熙(年间):三山志》曾叙述琉球国:「其水东流而不返,莎蔓错织,不容转柁,漂者必至而后已。」(注:27)
3. 「斧头」:形状类似斧头。据史載,继隋朝《区域图志》,唐朝《元和郡县图志》,宋朝《太平寰宇记》,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巻二百五十八,武昌府:「斧头山:咸宁县北三十里,其状类斧。(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境内)」(注:28)
4. 「大崎」:艰险峻峭。《明一统志》:「崎山(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有大崎、小崎。大崎有龙井。小崎有飞来石,...。」(注:29)


4-2         澎湖看山

《岛夷志略》的〈琉球〉述从澎湖看琉球「大崎山」,看来很近。许多研究推断:澎湖可以看到的地方,应是最近的台湾岛。从澎湖本岛高地(或高楼)可以看到澎湖的离岛,包括:员贝屿、鸟屿、桶盘屿、虎井屿、望安岛、花屿等,距离约8~32公里间。又澎湖本岛与台湾岛最近的距离:龙门到云林县口湖乡、嘉义县东石乡海滨,约44公里。除了距离外,标的物及观测者高度也是重要因素。台湾西部海岸区域,高度多在10公尺以下,这样的距离及高度,受地球曲率影响,很难清楚看得到。但今天我们知道,澎湖可以肉眼清楚看见台湾岛的高山,例如:台湾岛中部的玉山等3000公尺以上的山脉。

「古富能」(于2008)记录到2007年5月29日及6月23日清晨,在澎湖科技大学实验大楼,摄录的山脉影像。2008年初,有民眾清晨在马公市山水里看到玉山,拍下清晰的影像(苏文章,2008)。台湾当局主管气象机关组织的澎湖气象站主任「许天生」:夏天若早上空气乾净、天气晴朗又有沉降气流时,要从澎湖看到台湾岛上的中央山脉是有机会的,但不常见。(肇莹如,2008)。2009年有3次记录:7月1日清晨5时及黄昏5~6时,以及11月10日7~8时(许逸民,2009;李祐宗,2010)。2009-2010年,笔者于自宅顶楼共拍摄到5次玉山影像,包括:2009年7月1日清晨及黄昏、2010年7月2日清晨及黄昏、7月3日黄昏等。我们从近代的事实资料发现:这些影像中,玉山的高度及位置大致相同。清晰可见的山脉影像分别在玉山的南北方向延伸,看来距离很近。

(图1),那么所谓「大崎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的说法则与事实相符。汪大渊」或许是亲眼看到,或许是澎湖居民所传闻。琉球「大崎山」就是今「台湾山」(臺湾岛)。


4-3         登「大崎山」?

那么,「汪大渊」是否曾经登上琉球「大崎山」(台湾岛)?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就《岛夷志略》的〈琉球〉上下文义来看。《岛夷志略》的〈琉球〉:「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崎。其峙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余登此山则观海潮之消长,夜半则望暘谷之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俱明。土润田沃,宜稼穡,…。向来研究认为:「此山」指前述的「大崎山」(其峙山),汪大渊曾经登上「大崎山」,看海潮消长及日出,后段「土润田沃,宜稼穡。…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则是述「琉球山」。这样的解读有待商榷。

「大崎山」是琉球与「三岛」边境的岛屿,琉球四「山」中,又名列最后,「大崎山」距「琉球山」或许最远。「汪大渊」既到琉球,但似不能又去太远的岛屿。若略去琉球诸山(诸岛)的介绍,《岛夷志略》〈琉球〉条的「此山」,当指琉球「此地」。《岛夷志略》中常见「此地」的用法,例如:〈龙涎屿〉:「此地,前代无人居之」;〈罗斛〉:「此地产罗斛香」。

注: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访问 龙涎屿,《郑和航海图》十八录-龙涎屿:「苏门答腊开船用:干戍针,十二更船平龙涎屿;龙涎屿开船过洋用:丹辛针。


「大崎山」(台湾岛)是谜样的岛屿。在难得的好天气,从澎湖向东方,可以清楚看到高峻山脉的影像。然而,从澎湖向东航行,只能抵达「山长而低」的岛,直到琉球那霸港,正当明代中国往琉球的航道上,附近海域遍佈珊瑚礁、岛屿等,包括:渡名喜岛(Tonaki)、庆良间诸岛(Kerama)等。
庆良间诸岛:有20多个大小岛屿,包括:渡嘉敷岛(Tokashiki)、座间味岛(Zamami)、阿嘉岛(Aka)、庆留间岛(Geruma)、前岛(Mae)等,这些岛屿或即「重曼(蔓)」
推断《岛夷志略》的琉球:即今天的琉球列岛中段-琉球群岛的冲绳岛(大琉球)



五、结论

元朝初期,对海外的扩张均与闽省泉州有关,「汀路尾澳」若是在福建海岸,则其地点必定是泉州港的口岸。(明朝)胡翰〈赠:杨载,序〉提及元朝「用闽人「吴誌斗」之言,不出师而遣使往《谕》其国,留泉南者虽久之,讫不能达而罢」,可知「吴志(誌)斗」等人招《谕》流求,準备工作主要在泉南(泉州)。然而,目前就福建及泉州地方志,却尚未发现「汀路尾澳」地名。

「汀路尾澳」在澎湖的史料证据,包括:《元史》的琉求传、「赵孟頫」的〈送:吴 礼部奉旨《诣》彭湖〉、(元朝)张之翰〈送吴泉阳使琉球〉等。澎湖阳历4月仍以东北季风为主,杨祥等人抵达的「低山」应即台湾,「汀路尾澳」可能在澎湖。在东北季风吹袭下,「杨祥」等人应是偏向东或东南航行,很快就看到台湾岛,约略是今日云林、嘉义、台南附近。在能见度约25公里的情况下,视野仅能在平原的范围。在这次事件,3位元朝官员中,只有1人认为到了琉求,而另2人不认同,所抵达的台湾岛西岸,应不是预期的琉求。
元朝大德年间(1297-1298),继续对琉求用兵。在《元史》记载中,包括:「覘琉求国」、「进赴琉求国,禽生口一百三十余人」、遣返所俘「琉求人」等,似乎相当顺利。然而,记载中「 琉求国」「傍近」的用词耐人寻味,或许元朝并没有到达「琉求」,而是到了其「傍近」。在东北季风吹袭下,元朝自泉州用兵抵达「琉求国」「傍近」,其地理位置应在泉州的东南,可能台湾岛的西屿。今天我们知道,「高峻」山脉是台湾岛的高山;「山长而低」是西部海岸平原。「汪大渊」既称「大崎山」「自彭湖望之甚近」。有关「大崎山」的地理知识,主要是由澎湖眺望东方而得;翠麓、重曼、斧头等「山」,则可能是琉球附近海中所见的岛屿。

对《岛夷志略》〈琉球〉文句的另一种解读:琉球诸山(诸岛)的介绍仅止于「其峙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的概述,其后整段均是述「琉球山」。「此山」如同「此地」,指「琉球」这地方。「汪大渊」在琉球登岸,该地是观海潮及日出的好地方。「汪大渊」赏景的地点,离海岸不远,其东方视野良好,可观日出。



4-4         琉球的地理位置

「汪大渊」叙述彭湖(澎湖)「气候常暖」,琉球「气候渐暖」,琉球的纬度应高于澎湖,且琉球是一群岛或包含多个岛屿。根据纬度及地形,《岛夷志略》「琉球」可能是:
(1)台湾岛北部;(2)琉球列岛中段的琉球群岛的冲绳岛(大琉球)。


台湾全岛3.6万平方公里,高山群3000公尺以上,北部的大屯火山群,最高点-七星山1120公尺。若「琉球山」即台湾岛北部,与「大崎山」即今台湾岛的推论相冲突。然而,臺湾岛也曾被误认为是数个分隔的岛屿,或许「翠麓、重曼、斧头」等「山」,分别是台湾岛的一部份或週边岛屿。台湾岛北部共有:和平岛、基隆屿、花瓶屿、棉花屿、彭佳屿,以及东方的龟山岛。和平岛,昔日原为3岛:社寮岛、中山仔、桶盘屿。台湾岛北部各岛屿以社寮岛(距离0.1公里)、基隆屿(距离3.4公里)、龟山岛(距离10公里)较近。综观台湾北部及东北角海岸,均有珊瑚礁分布,然而,外海则是广阔水域,岛屿、礁石不多,难以称作「重曼(蔓)」、「莎蔓错织」。在找寻不到「重曼(蔓)」岛屿的情况下,《岛夷志略》「琉球」应不在台湾岛。
琉球群岛纬度均在澎湖之北,气候受海洋调节。冲绳岛温度约当台湾岛北部,夏月稍凉、冬月稍暖,面积1207.87平方公里,最高点503公尺。冲绳岛周围岛屿及其南方诸岛海域,均有珊瑚礁分布,其中,久米岛(Kume)东方海域,一岸。

「汀路」是临水边沙洲的水路。(南宋朝)《咸淳临安志》称「官塘」有「丁路澳」。水边的地名「丁路」应即「汀路」。澎湖澳社以「尾」、「底」命名的包括:港尾(今讲美)、港仔尾(今许家)、港底(沙港底,今:成功)……等。从这些词意,配合澎湖历史考古,或可推论「汀路尾澳」的地点。例如:白沙岛:板头山A遗址,附近即港尾(讲美),位当镇海港的尾端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大德二年(1291-1298),元朝似乎找不到「琉求」(流求)的确切位置。汪大渊《岛夷誌略》详述「琉球」(流求),此时元代的商船对「琉球」已不陌生。琉球有「翠麓、重曼、斧头、大崎」4座「山」,其中「大崎山」作为地理位置参考,〈三岛〉:「居大奇山之东」。琉球、三岛在海中相隔,「大奇(崎)山」实则是海中岛屿,其余3座「山」也是岛屿。「地势盘穹,林木合抱」所述应是琉球主要的岛屿,即称作「琉球」(琉球山)。琉球诸山(岛)并非由蕃语的发音转译而来,而是对「山形」描述,各具意义。
澎湖可以肉眼清楚看见台湾岛的高山,在难得的好天气,清晰可见的山脉影像分别在玉山的南北方向延伸。「汪大渊」所谓「大崎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的说法与事实相符。琉球「大崎山」就是今「臺湾山」(臺湾岛)。《岛夷志略》〈琉球〉「余登此山……」,「此山」如「此地」,指「琉球」这地方。汪大渊在琉球登岸,该地是观海潮及日出的好地方,离海岸不远,东方视野良好。「琉球」纬度应高于澎湖,是一群岛或包含多个岛屿,可能地点:
(1)臺湾岛北部;(2)今琉球群岛的冲绳岛。


臺湾北部及东北角均有珊瑚礁分布,但外海岛屿、礁石不多,难以称作「重曼(蔓)」、「莎蔓错织」。大琉球周围岛屿及其南方诸岛海域,均有珊瑚礁分布,久米岛(Kume)东方海域,一直到琉球那霸港,遍佈珊瑚礁、岛屿等,或能称之「重曼(蔓)」。
推断《岛夷志略》琉球,即琉球列岛中段的琉球群岛-大琉球(冲绳岛)






致谢
本研究利用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元)张之翰,《西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 (元)脱脱(官修),《新校本宋史》,汉籍电子文献。
3. (元)赵孟頫,《松雪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 (北宋)宋祁,欧阳修(官修),《新校本新唐书》,汉籍电子文献。
5.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6.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7. (明)王禕,宋濂(官修),《新校本元史》,汉籍电子文献。
8. (明)胡翰,《胡仲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9. (明)高 (编),《唐诗品汇》,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0. (明)杨士奇(撰),《东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1. (南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2. (唐)魏徵(官修),《新校本隋书》,汉籍电子文献。
13. (清)胡建伟,《澎湖纪略》,臺湾文献丛刊第109种,臺湾银行,臺北。
14. (清)蔡温,《中山世谱》,收录于:殷梦霞等(编),2002,《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页1-622,北京图书馆,北京。
15. 《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6. 《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7. 方豪,1994,《臺湾早期史纲》,页43;页49,臺湾学生,臺北。
18. 古富能,2008,〈海市蜃楼初探在澎湖〉,《第七届离岛资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页561-565,澎湖科技大学,澎湖。
19. 伊能嘉矩(原著),1928,刘宁顏(主编),1985,《臺湾文化志》(中译本),上
卷,页42,原著:刀江书院,东京;臺湾省文献委员会,臺中。
20. 吴壮达,1948,《琉球与中国》,页56,正中书局,上海。
21. 李东华,1986,《泉州与我国中古的海上交通》,页195-196,臺湾学生,臺北。
22. 李祐宗,2010,〈从澎湖看到玉山!?是海市蜃楼还是实景?〉,《科学研习》,第49卷第2期,页30-39,臺湾科学教育馆,臺北。
23. 李祖基,1999,〈不容青史尽成灰-对台湾初级中学教科书《认识台湾》(历史篇)、(社会篇)「去中国化」倾向的批判〉,收入氏著《台湾历史研究》,2008年2月,页14,海峡学术,臺北。原载《〈认识台湾〉教科书评析》,1999年3月,九州图书,北京。
24. 周婉窈,2007,〈山在瑶波碧浪中─总论明人的臺湾认识〉,《臺大历史学报》,第40期,页103,臺湾大学出版委员会,臺北。
25. 周鈺森,1959,《郑和航路考》,第5章郑和时代之帆船航法,(一)风信,页90,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臺北。
26. 邱树森(主编),2002,《元史辞典》,【汀路尾澳】,页237;【 琉(瑠)求国】,页960,山东教育,济南。
27. 臺當局主管教育部門国语推行委员会,2007,《臺當局主管教育部門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http://
dict.revised.moe.edu.tw,教育部,臺北。
28. 曹永和,1963,〈早期臺湾的开发与经营〉,收入氏著《臺湾早期历史研究》,1979年,页112-113,联经,臺北。原载《臺北文献》,第3期,1963年4月。
29. 梁嘉彬,1972,〈隋书流求国传逐句考证〉,《大陆杂誌》,第45卷第6期,页1-38,大陆杂誌社,臺北。
30. 许逸民(报导),2009,〈距140公里 澎湖远眺玉山〉,《苹果日报》,2009年7月3日,苹果日报,臺北。
31. 连横,1962,《臺湾通史》,臺湾文献丛刊第128种,卷1开闢纪,页7-9,臺湾银行,臺北。
32. 连横,1964,《雅堂文集》,臺湾文献丛刊第208种,卷3笔记,臺湾漫录,大肚刀,页146-147,臺湾银行,臺北。
33. 郭廷以,1954,《臺湾史事概说》,臺初版,页8,正中书局,臺北。
34. 郭金龙等(撰述),2002,《臺湾地名辞书.卷六》,国史馆臺湾文献馆,南
投。
35. 野口铁郎,1977,《中国と琉球》,元史,页31,开明书院,东京。
36. 陈文山,宋时驊,吴乐群,徐澔德,杨小青,2004,〈末次冰期以来臺湾海岸平原区的海岸线变迁〉,《臺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62期,页40-55,臺湾大学出版委员会,臺北。
37. 陈知青,1972,《澎湖史话.上集》,页86-88,澎湖史话编辑委员会,澎湖。
38. 肇莹如(报导),2008,〈广角镜.马公眺玉山〉,《联合报》,2008年7月18
日,联合报,臺北。
39. 臧振华,1989,〈澎湖群岛拓殖史的考古学研究〉,《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与考古组,页87-112,台当局中研院。
40. 臧振华,1992,《澎湖群岛的考古学(Archaeology of the P'eng-hu Islands)》,台当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82,页50。
41. 刘宁生,郭廷祥,1996,《帆船理论与实务》,页29,海洋臺湾基金会,基隆。
42. 潘广智,谢至愷(编著),2008,《图说.维港中式帆船》,页64-65,共和媒体,香港。
43. 蔡金城,章清隆,简光志(编撰),2009,《航海学概要》,页74-75,台当局主管教育部门。
44. 赖福顺,2001,〈探索元明时期中国与小琉球国的关係-兼述朱元璋与「两国论」〉,《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臺湾与中国大陆关係史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十二辑》,页82-83,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臺北。
45. 赖福顺,2002,〈中国文献与「澎湖论」〉,《澎湖研究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30-48,澎湖县文化局,澎湖。
46. 赖福顺,2003,〈流中航线研究(上)、(下)〉,《臺湾文献》,第54卷第1
期,页1-46;第54卷第2期,页233-268,中国历史馆臺湾文献馆,南投。
47. 赖福顺,2005a,〈汀路尾澳-澎湖最早的地方名〉,《澎湖研究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7-34;评论:页35-36,澎湖县文化局,澎湖。
48. 赖福顺,2005b,〈灯路尾澳-中世纪东方海洋的明珠〉,《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40期,页2-39,澎湖县文化局,澎湖。
49. 顏尚文(编纂),2005,《续修澎湖县志.卷2地理志》,页94,澎湖县政府,澎湖。
50. 藤田丰八(校注),1914,(元)汪大渊(著),《岛夷志略校註》,〈琉球〉,页
3-4,雪堂丛刊,收录于:《丛书集成续编》,1994,史部65,页651-709,上海书店,上海。
51. 苏文章(报导),2008,〈好天气 清晨太阳升起时 澎湖可看到玉山〉,《澎湖时报》,2008年7月17日,澎湖时报,澎湖。
52. 苏继廎(校释),1981,(元)汪大渊(著),《岛夷誌略校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1981年5月第1版,2000年4月第2次印刷,〈琉球〉,页19,中华书局,北京。




评论内容:

澎湖比台湾早开发,许多历史文献上都可看到这些记载,甚至是台湾的地名都是澎湖的渔民告诉外国人或中国的官员,很多早期澎湖跟外界的接触都相当频繁,像是论文中提到的“流求”或是大崎山等,像台湾被称:福尔摩沙,但福尔摩沙不在台湾,而是在26度以北,这是值得讨论之处,吴教授发挥科学精神去讨论数位档案,甚至把卫星地图讲出来,「汀路尾澳」推测在泉州,这是他的贡献,在座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学吴教授的观点尽量去找很多的资料。
但资料找出来之后要如何解释?但可能每个人学的学科不同,看的角度也不同太强调可以看得见及一直把范围锁定在福建,而忽略了其他路线,可以去解释各个史料上不一样之处在那,例如:第7页中”至元29年(1292)3月29日起程,「自汀路尾澳舟行」,回程4月2日至澎湖”。汀路尾澳的路当时是元朝的行政区域,3月29日晚上12点出发早上9点到,考虑到当时路线的路况,到底走多久也看不出来,是否到澎湖?4月2日才至澎湖,”至“是到澎湖而不是任务达成,学历史的角度要从这些史料中去抽丝剥茧,然后建立更合理的推论。




与会者发问
一、蔡丁进老师:
吴培基、赖阿蕊二教授的论文,资料丰富博洽、考证详尽精确。澎湖历史许多隐晦不明的问题,其他学者无法明白交待的,都逐次被二位教授论证得清清楚楚。我有几个枝节性而无关宏旨的问题提出:
1. 「一、绪论」第3行「自义安浮海至高华屿」,缺2字,应为「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
2. 「一、绪论」第4、5行「口鼊屿」,口应填上「 」
3. 「一、绪论」末段「推论这4座岛是冲绳西北4岛:伊平屋岛、伊江岛、粟国岛、度名喜岛」其实前2岛在冲绳西北无误,后2岛应在冲绳西南。
4. 「4.2节」第1段第4行「澎湖本岛与臺湾岛最近的距离:龙门到云林东石乡、口湖乡海滨」,后句应改为「龙门到嘉义东石乡、云林口湖乡」


二、高啟进老师:
曾在民国70年代的夏日于中正初中的三楼走廊看到东方出现臺湾高山的影像,所以吴教授的4-2“澎湖看山”的情形是会出现的,以方向研判应是中央山脉无疑,当时因文献资讯缺乏,无法连上元朝吴志斗的情形,所以没有再深入探讨,佩服吴教授能用资讯智能爬梳相关资料,提出汀路尾澳是澎湖的看法。
吴培基老师回应:
各位好,在此简单回应一下,第一点,大崎山看起来好像很近,这是汪大渊的记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真的很近,这些文字纪录及事实都可证明是正确的。
再来就是“至”澎湖部份,《元史》〈琉(瑠)求〉传:「就彭湖发船往諭,相水势地利,然后兴兵未晚也」,至元29年(1292)3月29日起程,「自汀路尾澳舟行」,回程4月2日至澎湖。赠诗是行前送的,这些文字中,澎湖应该有其扮演的角色,应该不是仓皇回来,才到澎湖。接著就是福建沿岸部分,或许会有少数民族,但其开发也不是那麼晚,拿著刀砍元兵的情形应该不致发生。
就高老师部份回应:当天能见度只有约25公里,「吴志斗」并没有看到台湾的高山,走到台湾海岸仍没看到。


注:


䵶:qu。蜥龜。古人读:鉤

《吴都赋》(左思,字:太冲,西晋齐国临淄人):
东吴王,然而咍曰:~于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王鮪鯸鮐,鮣龟鱕䱜。乌贼拥剑,
鯖鰐。涵泳乎其中。葺鳞鏤甲,诡类舛错。泝洄顺流,噞喁沉浮。鸟则鵾鸡鸀鳿,鸘鵠鷺鸿。鶢鶋避风,候鴈造江。鸂鶒鷛𪆂,鶄鹤鶖鶬。鸛鸥鷁鸕,氾滥乎其上。湛淡羽仪,随波参差。理翮整翰,容与自翫。彫啄蔓藻,刷盪漪澜。鱼鸟聱耴,万物蠢生。芒芒黖黖,慌罔奄欻,神化翕忽,函幽育明。穷性极形,盈虚自然。蚌蛤珠胎,与月亏全。巨鼇贔屓,首冠灵山。大鹏繽翻,翼若垂天。振盪汪流,雷抃重渊。殷动宇宙,胡可胜原!
岛屿绵邈,洲渚冯隆,旷瞻迢递,迥眺冥蒙。珍怪丽,奇隙充,径路绝,风云通。洪桃屈盘,丹桂灌丛。琼枝抗茎而敷蕊,珊瑚幽茂而玲珑。增冈重阻,列真之宇。玉堂对霤,石室相距。蔼蔼翠幄,袅袅素女。江妃于是往来,海童于是宴语。斯实神妙之响象,嗟难得而(luó)缕。

译文:
东吴王「孙冁」,大笑说:~于是长鲸吞航船,大鲵吐波浪。海龙水蛇翻腾跳跃,鲛、鲻、琵琶、王鲔、鯸鲐、鮣、龟、鱕、乌贼、螃蟹、鲭鳄等各种鱼蟹龟豚,潜入水中活动。叠积鳞片,雕饰甲壳;怪异水族,交错杂处;逆水顺流,群出张口,出没沉浮。鸟类则有鹍鸡、鸀、鹴、鹄、鹭、鸿。鷄在此躲避风雨,候鸟按时飞至吴江。鸂、鹤、鸧、鹳、鸥、鹢、鸬等各种水鸟,遨游水上。摇荡羽毛仪容,随波参差不齐。抖翅整理羽毛,自由自在游玩,啄食海藻,探身冲刷羽毛。鱼鸟众声杂作,万物蠕动而生。昏暗不清,来去不定。变化神奇迅速,藏于黑暗,产生光明。性情形体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盈虚变化任其自然。蚌蛤珠胎,随月变化;月满珠胎全,月亏珠胎缺。巨龟用力,头顶仙山。大鹏飞动,两翼垂天。振荡浩大的水流,雷击幽深之潭。震动宇宙,哪里能完全探明它的本源。岛屿广远,洲渚隆起。望之遥远,眺之渺茫。珍怪之徒附于岛屿,奇异之物充满洲渚。人道断绝,风云畅行。大桃盘曲而生,丹桂丛聚山中。玉树枝茎挺拔,花蕊张开;珊瑚隐蔽繁茂,形体透明。层层山冈,重重险阻,那是仙人的屋宇。玉堂屋檐相对,石室庭院比邻。众多的绿色帐幕,纤长柔美的仙女。江妃在此频繁往来,海童在此宴饮交谈。这事神奇莫测,可叹谁也说不清楚。









备注:
1,《新校本隋书》,卷81,列传第46,东夷,流求国,页1822-1825。

2,《新校本新唐书》,卷41志第31地理5,江南道,东道採访使,页1065。

3,《新校本宋史》,卷491列传第250,外国7,流求国,页14127。

4,《新校本元史》,卷210列传第97外夷3,瑠(琉)求,页4667-4668:『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请以六千军往降之,不听命则遂伐之,朝廷从其请。继有书生「吴志斗」者上言生长福建,熟知海道利病,以为若欲收附,且就彭湖发船往《谕》,相水势地利,然后兴兵未晚也。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礼部员外郎,「阮鉴」兵部员外郎,并给《银符》,往使瑠求。…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自汀路尾澳舟行,至是日巳时,海洋中正东望见有山长而低者,约去五十里。「(杨)祥」」称是求国,鉴」称不知的否。「(杨)祥」乘小舟至低山下,以其人眾,不亲上,令军官「刘闰」等二百余人以小舟十一艘,载军器,领三屿人「陈煇」者登岸。岸上人眾不晓三屿人语,为其杀死者三人,遂还。四月二日,至彭湖。「(杨)祥」责「(阮)鉴」、「(吴)志斗」「已到瑠求」文字,二人不从。明日,不见「(吴)志斗」踪跡,觅之无有也。先,「(吴)志斗」尝斥言「(杨)祥」生事要功,欲取富贵,其言诞妄难信,至是,疑「(杨)祥」害之。「(杨)祥」顾称「(吴)志斗」初言瑠(琉)求不可往,今「(杨)祥」已至瑠求而还,「(吴)志斗」惧罪逃去。「(吴)志斗」妻子诉于官。有《旨》,发「(杨)祥、(阮)鉴」还福建置对。后遇赦,不竟其事。』

5,《新校本元史》,卷66本纪第16世祖13,至元28年,页350-351。

6,澎湖与台湾的水程,半日可至,参见清代的记载,例如:(清)胡建伟,《澎湖纪略》,卷2地理纪, 海道,页15:「自澎湖航海,西至厦门水程七更,东至鹿耳门水程五更。…樵书二编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为十更,以焚香几枝为度。」

7,《新校本元史》,卷16本纪第16 世祖13,至元二十八年,页350-351。

8,中国藩属中山王府臣蔡温《中山世谱》页72:「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世祖灭宋,改天下之号,曰:大元),世祖改流求,曰:琉求。遂遣副万户「杨祥」等率六千军,给《金符》賚《诏》以降我国。「杨祥」行出海洋,遽会一山,军相战,小挫,未至我国而引还。」

9,蔡温《中山世谱》,页5。薨

10,D:水平视距(海浬)、h:眼高或目标高(公尺)、D=2.11 。(蔡金城 ,2009)。


11,《新校本元史》,卷210 列传第97 外夷3,马八儿等国,页4669。

12,《新校本元史》,卷210 列传第97 外夷3,爪哇,页4665。

13,胡翰,明朝《胡仲子集》,卷5,〈赠杨载序〉,页9。

14,《新校本元史》,进元史表,页4674。

15,同注4。

16,张之翰,《西巖集》,卷3,页3-4。

17,赵孟頫,《松雪斋集》,卷4,页6。

18,同注12。

19,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 海道1,页6。

20 《新校本元史》,卷19 本纪第19,成宗2,大德元年,页409。

21 《新校本元史》,卷19 本纪第19,成宗2,大德元年,页414。

23 《臺當局主管教育部門重编国语辞典》,【汀】。

24 (明朝)高棅(编),《唐诗品汇》,卷9,五言古诗9,页6。

25 (明朝)杨士奇(撰),《东里集》,诗集卷2,页17。

26 (南宋朝)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卷38,山川17,页29。

27 (宋朝)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6,地里类6,页3。

28 《大清一统志》,卷258,武昌府,页17。

29 《明一统志》,卷61,德安府,页29。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8 02:41 , Processed in 1.33666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