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文化广场 查看内容

陈元辅书 北行别人

2019-12-30 22:49| 发布者: 台灣獵戶人| 查看: 899| 评论: 1|原作者: 台灣獵戶人

摘要: 「陈元辅」为明末清初闽省大儒,琉人程顺则慕其名拜他为师,学成后回到琉球,其对于在琉球传播中国儒学、促使琉人更加潜心向化中华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陈元辅以草书录方式对儒者爱国情操称羡:宁杀身以成仁勿求生以 ...
原题:「陈元辅」草书录:「谢迭山」《北行别人》
作者:东海书画。2019年07月07日
二次编辑:猎户人



「陈元辅」字:昌其,福建福州人,著有茶叶专书《枕山楼茶略》、《枕山楼集》。明朝万历十九年岁次:辛卯,榜。明末清初顺治年间福建大儒,曾入军幕为僚。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程顺则」被任命为接贡存留-通事(担任迎接琉球中山王府进贡船的福州翻译官),随都通事「毛文善」(奥间亲云上)再次自琉渡海赴闽,在福州任职期间慕名福建大儒「陈元辅」,「程顺则」特拜其为师学习儒学,花费了二十五金,购得了《十七史》共1592卷,「程顺则」返回琉球后,将书籍全部捐献给了琉球孔庙作为典藏,其对于在琉球传播中国儒学、促使琉人更加潜心向化中华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陈元辅以草书录方式对儒者爱国情操称羡:宁杀身以成仁勿求生以伤义,青山处处可埋忠骨,只要死得其所自足不朽,何须葬身故乡赢得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呢!
它形象地概括了中国皇权朝廷忠臣义士的爱国生死观,也是诗人自己的生死观。


《北行别人》
七律诗作者:宋末元初人「谢迭山」。
草书录图(下图):明末清初人「陈元辅」。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宋元两朝代鼎替之际,宋遗民「谢枋得」号:迭山。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宋遗民「文天祥」就义赴死。至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年(1236-1237),元朝廷两次召其北上至大都(北京)作官,均遭拒绝。至元二十五年,福建地方官迫其北上述职,他不得不行,即日只食果菜,以示必死。次年,到达大都,长时饥饿得病,迁居悯忠寺,见壁上有《曹娥碑》(此碑纪:东汉孝女「曹娥」为觅父尸投江溺死事,碑为东汉末「邯郸淳」所撰),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早已降元的南宋旧臣「留梦炎」遣使持药杂米以进,「(谢)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耶?”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略据《宋史》卷四二五《谢枋得,传》)。至元二十五年,「谢枋得」在被胁迫北行大都之前,写《北行别人》七律诗表明自己不屈之志。当时步其的诗韵,专为他送行的有「游古意、叶爱梅、毛静可、魏天应、蔡正孙」等,另外还有「陈达翁、王济源」的送行诗(均见《迭山集》附录)。这些送行诗多勉励宽慰语,写得最为沉郁感人的是「王奕」这首和原韵送行诗,「厉鹗」乃根据《西江诗话》采录,不在《迭山集》附录之内。








《送谢迭山先生北行》
七律诗作者: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 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 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无补秦兴废, 一出仍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 何须儿女哭清明!


七律诗注解

「王奕」《送谢迭山先生北行》起联:“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是继「谢枋得」《北行别人》诗末联:“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的诗意,而加以深拓。

第一句说「谢枋得」在南宋灭亡之后,长期隐居,两次拒绝元朝招聘之命,铁骨铮铮,受到皇天的“垂青”。“垂青”是用晋朝诗人「阮籍」“能为青白眼”的典故,意即眷赏,另眼看待。诗里的内在涵义是说「谢枋得」的人格已经受到天帝的长期眷赏,应当继续坚持下去,不负苍天。

第二句表明「王奕」作者的期望。““盼盼”这个迭词透露出「王奕」殷切期待的心情,期待什么呢?下联写出。颔联“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用两位古人的事迹进行勉励。「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人虽死而《出师表》没有随他死去,而永远传于人间。「屈原」在他的《离骚》巨作里,反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不二之情,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汩罗,下从彭咸,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这篇巨作伴随着「屈原」的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对方以「诸葛亮、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一事二主。

颈联“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用的是鲁地两儒生的典故。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秦朝博士鲁人「叔孙通」,见天下大乱,知秦必亡,逃归故乡,参加了「项梁、项羽」领导的起义军。「项羽」失败后自刎投汉江。「刘邦」即位皇帝位,要他制定群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制度,他回到鲁地征聘儒生三十多人作他的助手。有两位儒生不赞成他的行为,不肯应征。「叔孙通」说他们二人是“不知时变”,遂与其他儒生西上长安制定了朝仪,受到封赏(见《史记》卷九十八《叔孙通列传》)。诗里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鲁两生的行为,对秦朝的兴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声望的轻重,不出则重,一出则轻。这里用来比喻「谢枋得」到大都去关系到前宋朝的声誉,应当坚持到底,为已经灭亡的宋朝争光。「王奕」这个典故用得贴切而含意深厚,对于「谢枋得」来说,是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恳切的忠告:千万不能失节啊!

末联“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两句勉励「谢枋得」宁杀身以成仁,勿求生以伤义,青山处处,可埋忠骨,只要死得其所,自足不朽,何须葬身故乡,赢得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呢!未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的警句。它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也是诗人自己的生死观。较之“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情意尤为深厚,几可与「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争辉。「谢枋得」到大都后,终于不负平生之志,从容殉国。他是不朽的。这首送行诗可与他的不朽业绩并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gujiaguareno 2019-12-31 10:45
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成就文明古国。没有他们的慷慨赴死,都像晚清贪官中国就不会有五千年文明史。陈元辅草书录写的宋末义士谢迭山的诗: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表达了为国赴死的决心。琉球被日寇侵占强行改为冲绳县时,也有为国捐躯的义士。琉球是日本脱亚入欧,入伙当殖民强盗,趁欧洲强盗抢劫中国之机,于1879年从中国抢夺的第一块殖民地。二战战败后日本应该像英国和葡萄牙一样把殖民地还给中国,日本作为战败国有什么理由不归还!日本就是把琉球的原住民杀光了,都住上了日本人,琉球也是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限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琉球不属于日本!美国背叛反法西斯同盟,践踏《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把中国的琉球私送给日本。美日勾结依仗武力霸占中国的琉球,阻碍台海统一,在中国的土地琉球建军事基地封锁遏制中国。中国不能再错误地把自己的琉球称为日本的冲绳了。错了的一定要改回来!

查看全部评论(1)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9 13:46 , Processed in 1.34974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